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深度融合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史秀丽
[导读]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也悄无声息地走进了教育领域
        史秀丽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创业农场学校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156321
        【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也悄无声息地走进了教育领域。随之而来,对于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合理运用,便成了信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要求,更是创新教育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深度融合,更成为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潜心思索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教育改革
【正文】随着信息时代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在教育领域悄然生根,并在一轮轮教育改革进程中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笔者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从最初的多媒体展台、投影、计算机课件再到如今正逐步铺开的电子白板教学,在工作的几年中切身感受着信息技术给自己的数学课堂带来的种种变化与惊喜。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数学课堂,从信息技术如何与小学数学教育深度融合的角度谈几点思考。
        一、信息技术之于教师——准确定位,积极驾驭。
        每一种新事物在最初出现时,往往让我们倍觉“新奇”却又望而却步。我们将信息技术应用融入课堂也难免经历这个过程。教育科技高速发展,教师渴求快捷的信息、丰富的资源,当我们真正拥有这些时,我们最需要的就是驾驭这些先进手段与资源的能力。或被动或主动地敢于迈开步子去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才能渐渐地对其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位”,找到信息技术之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契合点。我们应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推进教育信息化,做学习型教师,尽快熟悉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挖掘信息技术的功能及辅助教学的优势,切忌“穿新鞋走老路”,这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教育发展的新潮流。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中,你会自信地发现信息技术似乎也并未如我们最初所想的那么“神秘”。
        二、信息技术之于课堂——关注主体,把握时机。
        时机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要想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求知欲,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在一些常态课中,我们偶尔会看到,数学课堂的引入,新课探究的引导,往往被教师忽视甚至省略。事实上,这从学生的认知需求来看,未免有些顾此失彼。学生对于新事物的认知、理解、运用,往往都需要某个触发源加以引导及启发。而这个触发源的源动力,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兴趣。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善于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因素,尝试用信息技术去触碰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创设生活化,富有情趣,使学生倍感新鲜,充满疑惑与挑战的学习情境,利用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把学生自然牵入问题过程,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探究的欲望,主动提出有效问题,自觉指向新课探究。
        时机二:呈现直观形象,突破重难点。
        小学数学教学,有着学科自有的逻辑抽象性。而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心理成长规律、社会经验、知识修养等的不足致使其逻辑抽象的能力、兴趣都远不是那么的强,甚至还很差。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追求主动有效的同时,也要善于化抽象为直观。

以相对感性的形象,动态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刺激学生的认知阈限,达到感性经验的积累。而信息化教学技术,恰恰迎合了这样的需求。如:五年级的《求组合体体积》一课,学生会想到切割转化,但切割后的倒转、平移过程仅通过语言表达并不能使一部分抽象能力弱的孩子完全理解。此时如果借助电子白板将组合图形的具象分割过程外显给学生,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来呈现这些蕴藏着数理逻辑的图形具象,调动感官感受,动态图像呈现知识产生的过程,定会使一部分理解不清晰的学生在动态的具象中理解,使本具备一定抽象能力的学生,领会更加透彻,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再如三年级上《千米的认识》一课,“1千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的,在教学中我们总有说不清道不明之感,靠挂图或板书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如果通过白板课件出示学生常常行走经过的日常线路的调查录像通过周围参照物动态呈现100米到1000米的累加过程,对于学生形成1千米的空间观念是极为有效的。
        在信息技术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会很容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自然地内化给学生。把握时机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激发学生多感官协同参与,变抽象为具体,定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时机三:课中巧妙刺激,重唤注意力。
        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紧张的课堂思维活动,学生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极易感到疲倦,进而影响注意力及学习效率。
        心理学规律告诉我们,新的刺激容易引起主体的兴趣,并被作为重点的对象去感知。信息技术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当学生注意力间断时,如果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方式来有效干预,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定会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使他们继续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重新唤醒,教学才能得以继续高效推进,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之于未来——把握“分寸”,方能“助澜远行”。
        新的事物总会带动新的潮流,近些年来,在各类学科交流会上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整合课堂的尝试可谓异彩纷呈,极尽信息化技术水平展示之能事。然而,热度过后静而思之,我们是否在这其中过分刻意,是否顾此失彼呢?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的目的更在于辅助学科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一定避免纯粹的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展现,如若那样,定是不合时宜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具备学科敏锐性,善于捕捉急需信息化教学技术辅助的环节,积极主动地将二者合乎时宜地巧妙融合。             
        而这种学科敏锐性的具备,对于教师自身学科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情的把握,教材内容的精准剖析,教育信息技术相关技术层面的通晓等,对于每一位教师都将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教师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把握“分寸”,正确地理解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推进整合问题。不至于逢课便信息技术,不分学龄阶段地照搬照抄,使信息化教学上演“主动有效”的花架子。
        作为教学中的主导角色,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习得新的教学辅助技术。同时,为了辅助信息化教学技术本身的运用,老师应贴近学生认知心理,尊重他们的生活态度,发现并欣赏学生的各种感知生活、学习的方式方法。比如,卡通人物形象,热门流行的话题,喜闻乐见的小游戏,童真童趣的俚语等等。这虽然未必是信息化教学技术本身,但却关乎能否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促进“主动有效”课堂生成的成败。在未来,这些也将是笔者和所有一线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我们也将在不断实践与总结中助力教育信息化渐行渐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