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常用的几种“点拨发散”的方式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彭 华
[导读] 五即“五段模式”:“潜伏训练、精讲释疑、小组讨论、分层操练、点拨发散”
        彭  华
        (伦教翁祐中学  广东 佛山  528000)
        摘要:五即“五段模式”:“潜伏训练、精讲释疑、小组讨论、分层操练、点拨发散”,其中“点拨发散”是整堂课的点晴之笔,在化学教学中,常使用的几种“点拨发散”的方式。
关键词:点拨发散、收敛式、直接式、发散式、迂回式、辅助式
        
        新课改实施以来,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减负增效”,成为每一个教师考虑的重点问题,我校全面推行“五四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指学生在分层操练过程中遇到知识障碍、思维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炼恰当的语言进行点拨,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进程加快,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发散其思维。下面就近几年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常使用的几种“点拨发散”的方式作一个简单的描述。

一、收敛式“点拨发散”
        一般某一问题仅有一种答案,为了获得这个答案,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将思维直指这个答案,我们将这种方式称为收敛式,常用在化学理论的探讨和教学上。例如:在学习“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及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时,课本上设计了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而我们点出让学生将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画出来,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而带上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带上了负电荷,而形成了钠离子和氯离子,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氯化钠。然后我们由此及彼,再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画出氯化镁的生成过程,并点出一个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而氯原子只能得到一个电子这种一配二的原理,为以后的化学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也能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使其思维具有深刻性。

二、直接式“点拨发散”
        一般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的方式我们称为直接式,常用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例如:在学习喷漆前将铁制品放入稀盐酸中除锈时,通常可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又可以观察到有无色气泡产生,这是什么原因?教师只需直接点出生锈的铁钉表面为锈而里面是铁,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的知道发生了两个反应,也就很容易能理解没有打磨过的铝条放入盐酸中也同样发生了两个反应。

再如:在学习为什么酸雨的pH一定是小于5.6而不是小于7时,教师也只需直接点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学生就容易想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自然界的兩水都显酸性,也容易理解造成酸雨的气体是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而不是二氧化碳了。
        
三、发散式“点拨发散”
        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在集体备课中选准思维的发散点,即在设疑中激起学生思考、联想和改变思考方向的焦点,这是突破难点和“诱思”的关键之处,又是学生凭借已有知识发散开去的爆发点,因此我们称为发散式。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镁条燃烧后质量为什么会减少的分析时,我们首先点出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让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的固体的质量应该如何变化?如何才能让这个实验的现象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第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能准确的正解定律,第二、三个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并对所学知识发散归并。这几个有序递进的问题的设置和点拨,就能很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迂回式“点拨发散”
        指教师不直接点明,而是间接的、暗示的进行点拨,或旁敲侧击的暗示,或迂回曲折的诱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找到有联系的相似点,展开联想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称为迂回式,常用在习题课的教学中。例如:在金属与酸反应产生的氢气与时间的关系的图象题的学习中,先旁敲侧击有关图象题的解题方法是什么?让学生关注到横座标为时间,而联想到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纵座标为氢气的质量,让学生通过方程式的计算再联想到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学生就可以解决这种简易的图象题了,然后迂回到氢气质量相等的图象,提出问题与刚才的图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氢气质量会相等?最后迂回到如果把横座标改为酸的体积氢气质量又该如何标注?这样学生便会茅塞顿开,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五、辅助式“点拨发散”
        指学生在思维活动因智力水平不够等原因,在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就需要教师助一臂之力,我们称之为辅助式,常用于中考专题复习的教学中。例如:在多用途瓶的使用时,教师可以辅助点出瓶中装有什么?如何排出呢?再进行复习表格型综合计算时,教师可以先点出表头所标出的是什么量?数据如何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变化?之后让学生总结规律气体或沉淀如何变化?剩余固体如何变化?应该找什么数据进行计算?

        总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地思考、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体味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在这样科学的发展中巩固和提高,我们才能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文安祥.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的几种方法[J]. 祖国:教育版, 2013, 000(006):260-260.
[2]田方见. 浅谈初中化学学习方法的点拨[J]. 科学咨询:中旬, 2012(5):101-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