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扬
合肥市莲花小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首要环节。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无疑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小学数学导入新课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精心设计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导入 形式与方法
课堂伊始,一个新颖有效的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好奇心,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还能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同时,成功的新课导入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风格。那么如何有效地导入新课呢?笔者认为要坚持正确的导入原则和选择较好的方法,以达到新课导入的效用。
一、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原则
1.新课的导入应具有吸引力。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无意注意占很大成分,因而在上课伊始,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利用导入新课这个重要环节,通过谈话或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2.新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因此,导入新课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新课的导入应有针对性。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
二、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效用
1.明确目的,激发兴趣。巧妙的导入,不仅能明确提出本课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说明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还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
2.集中注意力,发展思维。小学生好奇心强,如果教师在导入时精心设疑,注意揭示矛盾,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就能使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3.联结知识,促进迁移。系统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实现迁移的基本条件。有针对性地安排好导入,可以使学生具备必要的预备知识,架好新旧知识间的“认知桥梁”,为学生掌握新概念、新方法做好必要的铺垫。
4.沟通情感,强化识记。新课导入时那发人深思的故事、耐人寻味的演示、富有启迪的游戏……符合学生好奇、好新、好胜的心理特点,能给学生精神的愉快,促进与老师情感的交流,增强学生的无意识记,让学生比较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1.开门见山。教师在新授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
教学“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时,上课伊始,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如92600000、1200000000。然后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读好这种数和写准这种数对今后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制造悬念导入。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兴趣。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l2岁,过了l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一开始,教师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3.以旧引新。即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之前,可先让学生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及分数应用题。如:一桶汽油倒出2/5,刚好12升,这桶汽油共有多少升?然后将题中2/5改为40%,让学生计算,从而巧妙地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4.创设情境导入。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出:37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说出。教师接着说:我们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学生被眼前情境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你们也想掌握这个本领吗?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文题目)。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5.类比迁移。即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获得新知。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根据分数同除法的关系,从“商不变性质”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而且也强调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6.实物演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因此,新课的导入可利用实物演示,变抽象概念为具体的实物。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拿出模型,让学生观察六个面面积的计算,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教学扫除障碍。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在实践上虽然很短,但是它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处处考验着老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艺术。新课导入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提供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积极地发现的素材或情景,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权和选择权,让导入成为整个课堂的良好开端,使学生能在新课一开始就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家成长丛书: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