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新超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江苏省南通市 226001
摘要:走心的教育才能塑造健康的人。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关注每个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启发学生领悟,养成更好习惯,营造积极氛围,使班级管理更有成效。
关键词:走心 心理健康 班级管理 团体心理辅导
“走心”这个词,本是某地方言,因为杨坤在《中国好歌曲》里反复提及 “要做一张2014年让所有人走心、感动的歌!”而让人们知晓,一直沿用至今。杨坤的“走心”,说的是将从心底涌现的思绪、情绪,通过歌唱传递到听者的心灵,引起触动和共鸣,即从心灵抵达心灵的过程。
走心的歌曲才能感动人,走心的教育才能塑造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教育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搬到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只有关注了孩子的心灵,触动了孩子的心灵,我们的教育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真正地发挥育人的功能,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现在社会上媒体报道的关于学生伤害、自杀行为越来越多,大都跟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高、没有得到及时的教育帮助有很大的关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健康”概念,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学校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也应是教育的目标之一。现在,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各中小学都要配置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但全校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不是一个或几个心理健康教师就能完成的,必须有全体教师的配合,尤其是跟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的各方面情况相对最为了解的班主任。如果班主任能在与学生交流时更加“走心”,贴近学生的心灵,一定会使班级管理更有成效,使学生各方面发展得更加健康。
什么样的教育是“走心”的教育呢?不是简单地追求直接改变学生错误行为这一目的,而是能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到学生这一行为的出发点,寻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或者说可以运用的资源),帮助学生自己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助他一臂之力去行动起来。这样比直接要求学生怎么做效果更加持久,对学生的帮助也更大。“走心”的交流是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最为理想的方式,融洽深入的谈话能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尽情倾诉,解决烦恼,深刻领悟,改变行动。但是班主任的工作头绪繁杂,空余时间很少,放学后留下谈心也只能偶尔为之,谈心的机会不足以覆盖到全班每个学生。那么,班主任如何关注到班级每个学生的心灵呢?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团体辅导活动被称为“神奇的圆圈”,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比,其优势在于:可以让成员发展与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归属感、体验互助与互利、发展良好适应行为、获得“和别人一样”的体验、参与多元价值观与信息的交流、进行探索与自我成长。经常开展适合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点的团辅活动,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调节,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扰加以干预,使学生身心处在动态平衡的和谐发展状态,“防患于未然”,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帮助学生更加快乐健康地成长。
班主任可以与心理教师配合,定期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每月或间周一次,主题根据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普适需求,再加上班级出现的一些特殊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
笔者从学生一年级入学第一天开始,就在班级开展团体辅导活动,设计的主题如下:
一年级以入学适应、群体建立、纪律意识为主,并树立起学生心里有困扰可以求助的意识:
告诉你,我是谁(团体建立);祝你成为小学生(角色意识);
和老师、同学手拉手(适应群体);成功的秘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红灯和绿灯;
玩具你去哪儿了——爱惜玩具用具;
爱心热线(防范心理困扰);
我和我的小伙伴;大家一起来;
节日礼物(感恩表达)。
二年级以人际关系、注意力训练为主:
我爱我班;解开千千结;
蜈蚣大翻身;呼啦圈的旅行;
我有一双火眼金睛;注意的体操;
学习的滋味;夺星碰碰车;
三年级开始自我意识的树立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认识“三个我”; 同伴是镜子;认识我自己;你很特别;
自我管理—我要这么做;自我规划—迈上新台阶;自我监督—我不一样啦;
橡皮的故事;无声胜有声;告别小粗心;告别小拖拉。
四年级进行情绪管理和时间管理的培养:
情绪之旅:一、认识情绪;二、情绪万花筒;三、情绪ABC;四、情绪管理屋;
我的时间我管理:一、时间的特性;二、我的时间去哪儿了?三、时间管理好方法。
班级刚升五年级,计划五年级以责任意识和思维训练为主,六年级以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和自我规划为主。
这些团体辅导活动都深受学生们喜爱,每次心理老师来到教室学生都欢呼雀跃。活动中学生们也都个个积极投入,思考领悟,畅所欲言,谈起感受和启发来,都真实恳切,头头是道。可见团体辅导活动是能够走进孩子的心灵,开启孩子智慧的。活动所要传递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等方面的道理,由孩子们自己体会领悟,比起原来常用的说教方式,能更加深刻、有效。
但是,活动所获得的启示和方法,如果像过眼烟云,热闹完了就过去了,话说出口就忘记了,那就如同流星一般,只能有暂时的辉煌,不能给学生的人生留下痕迹,也就失去了作用。所以,每次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都需要及时回顾总结,并督促同学们将活动中获得的方法运用起来,使自己的行为有所变化,并持之以恒,养成更好的习惯。一种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重复的累积,所以每个主题系列的活动完成之后,班主任可以运用作业、记录表、评进步星等多种激励方式,将这些行为习惯的培养融入日常的班级养成教育中,那就能使团体辅导活动的作用更加持久,使学生们更加受益。
除了习惯的培养,团体辅导活动还有一个更加隐形但也更有影响力的作用。因为在活动一开始,我们就建立起这个规则:对别人的发言和行动可以表达自己对此的感受,不要直接表扬或批评这个人。这样的规则是为了让大家发现自己和别人身上的问题时,以不伤害人的方式相互提醒,再加以改进,这就使大家都能没有顾忌地表露自己本来的样子,从而能更好地相互为“镜”。这一规则使大家都能在活动中以诚相待,拉近了同学们心灵的距离,即使偶尔有不同意见,也不会引起敌意。随着活动的持续,同学们会把这样的交流方式逐渐带进日常生活中,于是,班级的氛围就能保持纯洁、融洽,正能量比较足,凝聚力也很强。同学间相处融洽,有困难相互帮忙,有冲突相互体谅;对老师也很贴心,常常会有餐巾纸、润喉片等及时送上;班级也屡次被评上年级、校级文明班。
笔者通过四年的实践,将团体辅导活动引进班级课堂,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渗透,并且对少数特殊状况的学生及时进行谈心交流,见证了一班孩子纯洁向上的生命力,享受着充满融融暖意的班集体氛围,不禁感叹:班级管理更“走心”,班级面貌就更让人舒心!
参考文献:
《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著
《团体心理辅导》 樊富珉 何瑾 编著
《儿童发展心理学》 刘金花 主编
《当代积极心理学》 刘翔平 主编
《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 杨敏毅 鞠瑞利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