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张书化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高中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品行塑造。
        张书化
        (丰顺县丰顺中学  广东 梅州 5143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高中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品行塑造。德育教育是塑造品行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孤军奋战,致使教育效果不佳。实践证明,高中生品德和性格出现问题,多半是受心理影响。因此,需要将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基于此,本文从高中德育教育现状入手,先分析德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意义,继而提出几点融合策略,仅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中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

前言
        众所周知,每一个存在的个体,成长环境均不相同,致使他们的个性较为鲜明。倘若继续采取统一教育的方法,必然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1]。要想创新教育管理,需要认清当前局势。一方面,学生面临高考压力,如若不及时疏导,极易引发不良心理。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在面对消极言论时,有学生可以客观看待,有学生则受其影响,从而做出一些不良举动。为避免学生误入歧途,教师需要探索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之法。
一、高中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过程中还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会被教师所忽视。高考就好比过独木桥,往往一分之差就会造成巨大遗憾。正是由于高考的这一特点,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压力。有学生可以泰然处之,按照既定目标前行。有学生则手足无措,会将同学视为竞争对手。当同学取的良好成绩后,只会冷漠对待。久而久之,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网络世界具有虚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逃避现实的机会。学生沉浸在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不仅荒废学业,还会影响思想,轻则做出过激举动,重则走上犯罪道路。
德育教育是引导问题学生走回正轨的有效手段,但由方法过于老旧,致使教育问题频频出现。主要表现有:有的教师属于说教派,如发现学生犯错,会在班会上对其训话。这种做法会损伤学生自尊,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有些教师属于知识派,会无限压缩班会时间,将剩余时间用于学科教学。有的教师属于撒手派,只要学生违反规定,第一时间叫家长。家长又没受到专业训练,要么直接打骂、要么直接无视。无论是哪种做法,都容易导致学生与家长离心。有教师属于强硬派,明令禁止学生做一些事。如有学生违反,教师会采取体罚策略。总而言之,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都未关注学生的内心变化,这是导致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的罪魁祸首[2]。
二、高中德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意义
        心理教育是高中德育工作开展的基础,要想切实提升德育实效,需要注重两者的融合发展。教育融合对高中生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原则,积极推动班级自治发展。学生除了要担负被管理者的身份外,还要行使管理权力。在自治管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的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其二,培养学生良好集体观念。高中学校是由一个个班级构成,而每个班级都可视为一个小社会。在小社会中,学生不能只会执行命令,要具备思考判断的能力。班级实行自主管理,这无疑为学生提供了锻炼之所。当出现管理问题后,学生会集中讨论。由于每位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以至于答案五花八门,这时就需要学生自行判断,哪些方法可行,哪些方法不可行。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观念就会形成。其三,关注细节,追求卓越。在以往管理工作中,教师喜欢大包大揽。管理内容比较繁杂,容易忽视一些细节。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正是由于细节工作没做好,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通过教育融合,节省教师精力,这样就有时间把握细微之处,从而将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三、高中德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组织管理实践,营造和谐集体
        很多高中学校存在一位教师要管理几十学生的情况,很显然,教师无法保障全体学生都能获得长足发展。为达成这个目标,需要打造三级管理模式。第一级,班级管理。教师要邀请学生参与到管理体系建设中,共同商定管理细则。当学生违反处罚条款后,会心甘情愿领罚。第二级,小组管理。教师依托学生信息合理划分小组,并帮助选出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管理组内成员,如组员犯错,小组长要一同受罚。当然,小组长轮流担任,这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很有帮助。第三级,学生自管。教师要传授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并教会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如此一来,人人皆为管理者,和谐风气自然形成。在执行管理细则时,师生要始终保持践行意识,这对提高管理效果大有益处[3]。在细则实施初期,学生还能自觉遵守。随着时间推移,这根弦会出现松动。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教师要定期组织学习。为彰显公平性,教师触犯条款一样要接受处罚。处罚方式要深刻,这样才能加深印象。比如师生出现迟到早退现象,要围着操场跑圈,男生一千米,女生八百米。师生要想不跑圈,必然会遵守时间规定。这种一视同仁的做法,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遭遇困难时,会第一时间寻求教师帮助。在师生共同探讨下,找出处理问题的办法。
(二)开展综合实践,强化思想认知
        在新时期下,利用制度约束学生,只能算作下下策。正确做法是开展综合实践,既要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又要强化学生的思想认知。在实践前,教师要依托实际情况选择活动主题。比如围绕社会热点组织讨论,在会上允许学生畅所欲言。近期河南省开封市人民法院一审宣判涉事医院赔偿错抱孩子家庭76万余元。就此事组织学生讨论,有学生认为既然已经获得赔偿,此事就到此为止,有学生认为事件给当事人带来的痛苦不是金钱可以补偿的。哪种理解都没有错,只是站的角度不同罢了。只要不偏离三观,教师都要给予正面评价,以此鼓励学生。再比如组织表演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表演一旦成功,就会获得大家的认可,表演者的内心十分愉悦。需注意的是,教师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要结合学生意愿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活动创建良好班风,推动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实施个性指导,提升管理实效
        无论是管理实践,还是综合实践,都属于团体性辅导,无法确保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为弥补工作缺陷,需要教师实施个性化指导。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倾听他们内心的故事,了解他们成长的环境。经过综合考量后,为每一位学生制定教育方案。在日常工作中,如发现学生表现不佳,要及时与之沟通,了解前因后果。在交谈中,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先疏导学生情绪,再开展德育教育。问题不同,处理方法不同。如问题涉及家庭,教师要第一时间进行家访,纠正家长的错误理念,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如问题涉及社会,教师要寻求有关部门帮助,及时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班级管理并非教师一人职责,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通过铺设教育网络,最大程度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问题随之产生,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当属高中生教育问题。实践证明,传统德育方法无法达成教育目标,因此需要革新。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融合是未来高中教育的发展趋势,学校应有序推进。在日常教学中,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组织管理实践,优化集体环境。二是开展综合实践,强化思想认知。三是实施个性指导,促进个体发展。在多措并举下,打造高效教育体系,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兆娟.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167.
[2]徐创瑜.高中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策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3):127-128.
[3]王得祥.高中德育工作中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华夏教师,2019(26):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