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音乐课技能的培养及作用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佘 琛
[导读] 在素质教育环境中,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所占据的地位变得愈来愈重要
        佘琛
        (冷水江市第二中学  湖南 冷水江 417500)
        摘要:在素质教育环境中,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所占据的地位变得愈来愈重要。这便需要中小学音乐老师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积极创新音乐课程模式,大力培养学生技能,真正上好中小音乐课,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享受整个学习过程,从小就开始逐步增强艺术素养,进而大幅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技能教学;基础作用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涵盖了对学生如下各项技能的培养目标:第一,小学生自然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第二,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第三,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纵观我们的音乐教学实践,有三种技能是教师、学生经常用到的,即演唱、识谱、欣赏技能。
         2020年10月16日,教育部新闻发布《学校体育美育教改核心:教会、勤练、常赛》中指出,美育中考要在试点基础上尽快推广,到2022年力争全覆盖,全面实行美育中考。这预示着学校、家长、老师应该跟上当今素质教育的步伐,重视音乐课这三项常用技能的培养。
         一、演唱技能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
         音乐课离不开唱,歌唱得好,可以参赛拿奖,考试加分,抛开这些功利目的,生活中也离不开唱。在大多数情况下,音乐就是一种群众性活动,可以当作交流情感的桥梁。比如:同学、同事聚会,唱卡拉OK。综上两点,让我们家长、学生、教师足以重视演唱这项技能的培养,那么怎样唱好歌?首先要改变唱歌的观念,不要拼声音大,嗓门大,殊不知这样声带附近的肌肉群都在用力挤、压、卡、喉咙,声带负荷大,容易唱成咽炎、声带小节、息肉。唱歌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顺延哈欠,唱时维持固定不变的吸气状态、抬起笑肌、上哼下叹、全身歌唱。具体是:第一步吸气即打哈欠,打哈欠实质就是胸腹式呼吸,在打哈欠同时,打开了喉咙、身体,在唱歌过程维持既有的口腔状态,身体气息膨胀状态不变。打哈欠所获得的声音是竖的,通畅的,尤其对于声音挤、紧、白的人更有实效;第二步抬起笑肌,用上口盖歌唱。第三步以哼带唱,准确找到高位置,气息下叹保持U通道上下畅通。唱歌时不听自己的声音,不追求音量,找哼唱的状态,充分发挥哼鸣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高位置。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在《我是怎样唱高音》中讲到:“我就是利用哼鸣练习的作用,先混合好共鸣,再深入做好高音共鸣。”第四步注意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比如丹田、背、腰、腹、胸腔的用力和共同配合,用身体歌唱,放松喉部肌肉。
         二、识谱技能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最基础的
         这项技能是基础的,如果不识字是文盲,那么不识谱,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为乐盲了。识谱是为演唱的音准、节奏,学习各种乐器而生的,也将影响到音乐的审美能力。在具体识谱教学中,应把握两点:一是音阶视唱练习。二是对节奏型的把握,任何一种节奏型,老师只要教学生把四分音符打成一拍,其它皆由它变换而来,如图所示:
    
         在识谱之前,可以先让学生按图示划好拍,慢慢做到心中有数,识谱不再是枯燥难学的技能。


         三、音乐欣赏技能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
         音乐欣赏这门技能应建立于音乐知识、识谱技能,生活经验之上。音乐欣赏涉及到历史、政治、地理、自然科学和风土人情等方面,对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音乐欣赏这项技能对于学生来说必不可少,可以按照下面方法来上好音乐赏析课:
         (一)、介绍音乐作品、作者背景,激发学生情感
         音乐作品简介、作者生平、生活背景,在欣赏作品时不可忽略。每个音乐作品都包含了创作者的情思。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背景,所处社会时代、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在欣赏时才会理解作者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巧设问题,帮助学生感知
         在欣赏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在年龄较小、阅历肤浅、知识不够渊博等的限制下,而增大欣赏的困难度。加之倘若教师只是将知晓的东西如同说书一般地向学生灌输,就会令学生感到十分枯燥,以至于忽视老师介绍的内容。例如:教师在合奏《瑶族舞曲》的欣赏时,便应先引导学生讲一讲自己在瑶族领域上的了解,再基于他们的叙述,及时补充瑶族内部的风土人情,并出播放相应的图片;然后,安排学生试着为乐曲划分段落,讲一讲划分理由,并从乐曲的基础节奏、旋律、情绪的连续变化,来大致描绘相应的情景。
         (三)、通过联觉,体验 、强化学生情感
         音乐联觉是人体各种感觉器官综合感受音乐而产生的感觉,它具有多维性,由于两种以上感觉的加入,加大了学生对情感体验的强度。
         (四)、根据音乐主题,巧设各种欣赏活动,感知音乐
         在欣赏课中,教师设计声势、语言、律动、图谱、游戏、创作等多样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亲历体验而有效感知音乐.例如:在欣赏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时,第一主题给人以雄壮有力的感受,学生活动可以选用男生,用象声词“bong嘣”来模唱,加上手势动作(挥动拳头在空中捶打一下)感受力度。随后,呈现了一段柔婉清盈的旋律,而第二主题则可以让女生用“la啦”来模唱,在欣赏第三主题时,音乐给人一种庄重、典雅的舞蹈印象,根据音乐设计了男士、女士邀请和受邀请参加舞会的一连串舞蹈动作。第四主题,设计在颤音时击掌的动作,整个乐章在绚丽灿烂的色彩中结束。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几个音乐主题牢记于心。
         演唱、识谱、欣赏这三大常用技能在教学和实践当中相辅相成,应用广泛。李岚清曾说过:“不管学什么,做什么,音乐都有助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和修养,对做好本职工作都有帮助。”重视音乐技能,把它放在社会大背景中去理解它、提高它,让音乐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谢飚英.小学音乐课歌曲演唱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0):113-114.
         [2]钱丹.提升小学音乐课听辨能力的实践探讨[J].黄河之声,2019(20):122.
         [3]刘懿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研究[J].黄河之声,2019(1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