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于无声——初中信息技术渗透德育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程小梅
[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今在教育中教导学生们学习信息技术需要培养学生们拥有极好的信息素养
        程小梅
        (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 广东 湛江 5240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今在教育中教导学生们学习信息技术需要培养学生们拥有极好的信息素养。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们渗透德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们全面发展,在实际的初中信息教学中老师应当结合信息技术这门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们思想道德品质、正确的三观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促使学生们在教学中得到全面培育,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渗透;德育
        “教书育人”在这四个字中能够向老师传达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仅仅注重对学生们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还应当教会学生们做人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全面的学生。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一)社会进步发展的需求
        在现今社会的发展中已经脱离不开信息技术,而与之相对的就是需要在信息社会时代下的人们需要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从而来保证自身行为的正确性和正当性。基于此,才有了各个学校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从中能够看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不仅仅需要教会学生们相关信息技术知识,还需要在教学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们明白和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以及社会等问题,从而在运用信息技术这一过程中能够做到应尽的责任。也就是说要明确自己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义务和权利、道德与法规等。在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也有对应的方式,也就是需要学生们能够遵守机房相关制度以及爱护机房内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等[1]。
        (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需求
        现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也给人们带去了更多可能和精彩的内容。但是在这之中它不仅仅是带给了人们好的一面,其中也有着不好的一面。比如:垃圾信息、互联网中的垃圾广告、色情、暴力信息以及一些计算机病毒等,这些对于青少年成长来说极为不利,有可能会诱导青少年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在初中老师对学生们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老师加强对学生们分辨良好网络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自我保护意识,促进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们健康、快乐成长。
        二、在初中信息技术中渗透德育策略
        (一)培养学生们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
        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都需要专门去到机房进而开展信息技术知识教学,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发现,有些学生并没有穿好鞋套就进入了机房,这对于后期打扫机房来说是非常艰难的,毕竟在机房中全是一些计算机设备,这些设备都是不防水的。而且在机房上完信息课后一些同学也没有关好电脑、摆放好凳子就离开了,甚至一些同学还会偷偷带一些零食进去,然后将垃圾塞入到隐秘的位置,这些情况无论对于下堂课的学生还是计算机设施设备来说都是不好的。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应当督促学生们养成很好的个人行为习惯。首先,老师在课前让学生们做到:带好教材、在门外穿好鞋套、洗手然后有序进入到机房属于自己的位置,在课后则整理好自己的桌面,板凳归位,带好自己的物品,洗手。做好这些小事并不难,但是学生们可能会忘记或者觉得很麻烦,因此老师可以以身作则,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初期进行示范教学,以此来带动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比如:老师可以在学生们刚刚接触信息技术教学时,通过自身的示范加讲解这样做的原因来带动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例如,在机房上课需要学生们套上鞋套才能进入到机房,在上完信息技术课程后,需要将桌面上的物品归置到位,板凳也需要将其复原。同时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要爱护计算机,不可随意损坏计算机,老师可以在班级中安排相关学生负责检查其他学生的计算机使用情况,对其进行及时的管理,以避免出现人为破坏键盘、电源线以及对显示器乱写乱画等现象。
        (二)小组合作渗透德育
        在现今时代发展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发密切,在工作岗位中基本都需要与自己的同事合作完成一个项目,以此来推进自身工作的完成。于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可以加强对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在学生时期就开始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们的协作精神得到提升。在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往往都是一人一机,当老师讲解完信息技术知识,学生就会自行进行操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一个合作的过程,但是随着老师在课中的调整,使得至少一台电脑能够有两名学生进行操作使用,这能够让他们在操作中共同协作,通过交流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极大的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促进他们能够共同进步[2]。
        比如:老师在教导学生们制作PPT时,可以让学生们依据“校园文化节”为主题利用相关软件制作PPT,PPT中需要包含相应的图片和文字,需要在20分钟之内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生们需要收集资料,编写文字,同时还需要合理的将其进行整合起来,构成一个优异的PPT。这一过程较为繁琐,学生与学生之间就可以进行合作,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共同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份优异的PPT,在其中将大家的思想都体现出来,最终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我国何时才开始运用计算机,在这一过程中相对于国外信息技术来说我国处于落后的状态,让学生们在老师的讲述中明确了解到我国计算机发展处于一个薄弱环节,而且我国每年还需要向国外先进的软件公司支付一大笔费用,从而才能够使用他们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这一讲解环节中让学生们感受到我国现今信息技术与国外信息技术之间的差距,让他们有一种责任意识和危机感,从中激发起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得他们能够树立起为国争光,以后走上研发我国信息技术的道路。
        (四)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意识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老师必不可少对学生们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意识方面进行培养,让学生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认识、理解以及遵守必要的网络道德,认识到网络中也存有一些负面、消极信息会污染自身的思想,促使自己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要逐步培养学生们的网络道德自律能力,能够正确分辨网络中的各种信息,树立起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和道德[3]。
        比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中向学生们讲述一些实例来教育学生们,让他们认识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危害性。13岁的张小艺因为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最终跳楼自杀,因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对等,最终致使他的心理承受不了,走上了自杀的道路。14岁的小泉因迷恋上网,痴迷各种游戏,从而导致自己不愿与人交流,脾气也越发的暴躁,性格越发的孤僻,有时一天都难说上一句话等等,各种各样的真实事例层出不穷,这都是因为自身没有很好的网络分辨和自律能力,最终导致自己走上歧途。
        三、结束语
        在初中信息技术中渗透德育,既是信息技术这们学科自身学科特点的需求,也是促使学生们能够健康成长的需求。基于此,老师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规范学生们的上网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润物无声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其渗透德育,以此促进学生们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强.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 新丝路:上旬, 2019, (2):104-104.
[2]洪振宇. 润物于无声——初中信息技术渗透德育策略分析[J]. 好日子, 2019,(16):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