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生本课堂构建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曹 娟
[导读] 新课改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得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曹娟  
        广州市番禺执信中学   广东省 广州市  510000
        摘要:新课改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得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传统的师本教育方式依然存在,导致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本课堂难以实现有效转型。因此,必须将生本理念全面深入的贯彻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当中,积极构建生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本教育;生本课堂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生本课堂构建的内涵
        我国古代诗人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韩愈. 韩昌黎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第538页.]前苏联作家凯洛夫在《三中心论》中提出课程教学要以课本、课堂、教师为中心;[ 凯洛夫. 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年,第162页.]有些学者提出的“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以及“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都强调以老师为主体,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代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郭思乐教授在我国新课改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出和创立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生本教育”,自1999年到现在已经在我国几百所学校进行了试点,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本教育的特点主要是突出学生、学习、合作、探究这四个方面。郭思乐教授在他的专著《教育走向生本》中甚至明确写道:“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8页.]班级小组之间,组内异质、组间同质,通过合作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激发潜能。
        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课程,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具有思想教育、人文关怀、综合实践的课程,传统的师本教育暴露出来许多弊端,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教学发展。将生本理念贯穿教学课堂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过程当中,必须具体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和新时代初中生的个性特征,实现“师本课堂”到“生本课堂”的逐步转变。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生本课堂”就是在新时代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点,实现学生“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的课堂。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生本课堂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生本课堂困难重重
        首先是生本观念转变的问题。大部分道德与法治课老师已经形成了自己惯有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一堂课四十分钟的教学,现在讲课尽量控制到二十分钟左右,课堂怎么上?学生能学懂吗?成绩是否会下降呢......很多老师心中充满疑问,生本课堂难以进行。其次是生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表面上看老师的教学任务减轻了不少,但是实际上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教学准备中,还是课堂上,都要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最后,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老师,往往负责四至六个班的教学任务,有些老师还需要跨年级教学,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情况,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小组合作形式大于功效
        维果斯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提出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个体独立完成就能达到的水平;一种是不能独立完成,但是在成人的帮助下,可以完成所达到的水平。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合作学习的效果比独立发现学习的更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小组合作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从教师层面看,由于缺乏对学生的了解,生本课堂的分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讨论的问题设置不够合理,缺乏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技能;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小组合作仅在课堂上等。从学生层面看,后进生参与度不高;学生自控能力较差;缺乏合作意识。

其他方面还存在小组合作效率低、重形式轻内容、有合作无学习等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仅是老师的问题,也有学生自身的问题,还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
(三)课外实践活动难以开展
        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本课堂的实践活动形式主要分为校内课外实践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困难有:首先,时间难以安排。一般来说,每周二至三节课,开展活动时间比较少。同时,开展实践活动还要考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安全因素,也成为活动开展的限制条件。其次,活动形式不够新颖。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竞赛已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教师也尝试要开展一些更有趣的活动,但是这对教师的组织活动能力和协调能力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使得很多老师对创新活动形式望而却步。如果学生的活动只限于课堂和课本,那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本课堂就难以真正实现。
(四)生本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的分数排名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侧重结果性评价,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很多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或者是笼统性的对学生或小组进行评价,而忽略了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动力和热情。新课改中指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对学生的评价更应该注重学生对自身的评价,以及小组成员的互评。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生本课堂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评价过程缺少规范性,使得评价的结果难以保证客观全面。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构建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生本教育理念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观念上要实现“师本教育”到“生本教育”的转变,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其次,提高生本课堂教师的教学驾驭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与其助手总结的“罗森塔尔效应”中指出:教师对学生给予赞美、信任和期待,更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许亦新. 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转化职校后进生[J].新课程研究,2009,(9).]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和威信的树立;改进鼓励、赞扬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驾驭生本课堂。
(二)完善小组合作机制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指出:“没有小组就没有生本”,健全和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本小组合作机制非常重要。首先,组建科学小组。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遵循公平性、合作性、互补性和固定性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再通过和学生一起,实现民主的科学的分组。其次,完善小组活动机制。建立生本小组活动的规章制度,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各小组要有自己的组名、口号、组约,教学活动都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最后,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及时的解决小组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柴建宇.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生本课堂建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本课堂的重要拓展形式。第一,针对综合活动时间难以安排的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首先要获得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把本学科的生本主题活动与班级和社团活动相结合,保证生本课外实践活动的灵活性。同时,可以积极申请本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以课程形式开展,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开放性和创新性,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和体验。第二,积极开展时事论坛、模拟法庭等形式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硬件设施,与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相结合,创新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同时,完善实践活动的奖惩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完善课堂评价机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本课堂的评价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为目的,坚持注重过程和结果兼顾、尊重多元、注重反思,反对用量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学生自我反思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每个小组成员都应该有一个成长记录本,对课堂的表现进行简单记录,并及时的分析与反思,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也可以借助一些软件,比如班级优化大师,对学生和小组进行及时的课堂评价。教师也要参与到整个过程当中,给予客观的评价和指导,巧妙的运用赞扬、赏识的语言去鼓励学生,评价语言要具体,切忌不能挖苦和辱骂学生,避免发生矛盾和冲突。评价手段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记录法、学生成长档案、网上互动等形式,邀请学校、家长、社会等参与评价,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和客观。
参考文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