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模式初探—— 基于国际多种资历架构实践成果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陆珊珊
[导读] 本文尝试通过梳理国际多种资历架构模式的实践成果,以厘清学分银行理念的发展脉络,
        陆珊珊
        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 北京  100013
        【摘要】:本文尝试通过梳理国际多种资历架构模式的实践成果,以厘清学分银行理念的发展脉络,深化对学分银行建设机制的认识,为后续探索建设符合教育发展规律、贴合教育发展现状的学分银行科学架构模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终身教育  学分银行  资历架构  模式探索   
【作者简介】:陆珊珊  学习资源中心
        一、构建学分银行的意义
1.学分银行是终身教育语系下的核心环节
        学分银行发展至今,其涵盖的功能和意义已经远大于其最初的雏形——美国社区学院的学分转移机制模式(对学习者在初级学院选修的课程给以认定,并在升入本科大学时给予认可并作抵扣同类课程学分之用)。如今,作为一种学习成果认证、储存、积累、融通、转换的资历架构模式,目前国际上多个国家着手进行各种适应本国情况的学习成果认证、评估与转换制度的尝试,这些努力与成果使得构建一个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具备了实现的可能。
        2.学分银行是一个涉及到各种教育形态衔接与整合的系统工程
        终身学习的体系,是在对社会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基础上形成的有利于学习者终身学习的系统,而学分银行作为终生教育“立交桥”成功搭建的必要制度保证与关键技术支持,如何有效地对多种教育形态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积累、整合融通,进而转化为促进学习型社会构建的系统工程,其资历架构框架的科学性、有效性、实用性探索将成为终身教育体系成功的关键与核心。
        二、国际多种类型的资历架构发展脉络
        下表将从发展目标、发展历程与成果、框架规则、整体评价方面对国外多种类型的资历架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探索学分银行在不同模式下的共性规律与经验借鉴。

        二、学分银行不同探索模式带来的借鉴与思考
        1.学分银行框架构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复修正
        欧洲学分转换和累积系统,采取的是逐步推进、分批参与的策略,在“全面统一”的标准下,给予各国“自主宽松”的实施环境,经过10年时间以及多次协商修正,最终建立了的欧洲资格框架、欧洲质量保障机构注册机制以及欧洲质量保障标准与准则等规则体系,为实现欧盟各国间“求同存异”的学分互认系统做出不断的探索与努力。
        英国的高等教育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以1981年《一个新的培训动议:行动方案》的发布为启动标志,在历时十几年的修正与调整后,于2011年正式确立,实现了一个具备美国学分银行“权威性”与“自由度”的框架体系,同时进一步发扬了终生教育理念,采用统一的框架标准依据,最终实现了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分银行积累与转换制度。
        美国从1892年最初的社区学院学分转移雏形出现,到《1998年高等教育法案修正案》,用各项严谨而仔细的标准与制度确保认证活动的权威性,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各教育机构之间互通协议的自由度。
        澳大利亚从1995年达成“澳大利亚认证框架协议”到2013年最新版资格框架的出台,为适应澳大利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做出不断的方针调整。
        由此可见,各国学分体系的实施并非一職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期的制度酝酿与反复的实践与修正。
        2.学分银行框架构建需具备的条件
        从各类资格框架发展历程来看,欧洲的《博洛尼亚宣言》、英国的《21世纪的教育和训练白皮书》、澳大利亚的认证框架协议、以及韩国《关于促进开放式终身教育社会和教育体系的革新设想》,这些不断完善的政策出台是学分银行体系构建的战略指导方针。
        从各类框架规则来看,欧洲是基于学习过程定量和学习结果定级的学分认证体系;英国是基于规范化与等值化的学分认证;美国是基于权威性与自由度的的学分认证;澳大利亚的基于资格间匹配度和等价性的变动学分认定;韩国是基于标准化课程和教学大纲的学分认证。无论哪种模式,科学严谨的学分转化规则是学分银行体系构建的核心机制。
        从各类框架的制度确立来看,强调鉴定与认证机构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同时不断出台相关法律确保学分转化制度的顺利实施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因此,专业权威的资质审核机构和严格一致的法律法规是学分银行体系构建的有效保障。
        因此,政策、转化规则、权威机构、法律法规这几个必要条件在构建学分银行框架体系过程中缺一不可。
        3.学分银行框架构建核心关键是质量保证
        在上述各类资格框架取得各自成就的同时,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学习结果而非学习本身,这样的功利性诉求与终身学习理念显然是相悖的。另外,韩国学者在总结韩国实行“学分银行”的经验时指出,学分银行建设在取得巨大成绩的进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社会认可度还不高。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透过学分银行获得的高等教育学位并不像从正规大学获得的学位那么珍贵有价值”。[ 郝克明,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的教育管理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2]
        针对学习者更注重学分的获得,对学历补偿需求相对终身学习需求更盛,以及学分银行成果社会认可度不高的问题,资格框架体系的建设只有通过更高要求的质量保证,才能改变对于学业速成与专业性缺失的刻板印象,只有从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这三个方面入手构建公正科学的学分认证与转化制度,才能确保学分银行体系的真正成功,为构建全民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输出真正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郝克明,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的教育管理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2
[2].王宏等,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欧洲学分互认与累积体系对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0
[3].米红,李国仓. 美国大学与社区学院学分互认机制研究——以北卡罗来纳州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7
[4].陈娟. 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制度及对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启示,职业技术教育,2007
[5].杨晨,顾凤佳,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4
[6].孙冬喆,中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7].谷峪,国际资格框架体系比较研究——基于对英国、欧盟、澳大利亚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
[8].任达千,张伟中,孟庆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国家认证框架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
[9].戴丽兰,英国国家资质框架的发展历史及内涵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