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雅岚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摘 要: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古老民族,大多分布在北方草原,民族中各个部落的差异造成了舞蹈风格的不同。本文对蒙古族鄂尔多斯、新疆、呼伦贝尔三个地区的蒙古族舞蹈,从文化、音乐、动作方面来分析比较,深刻阐明了蒙古族舞蹈不同地区的不同风格特点,让更多人了解、热爱蒙古族舞蹈。
关键词:蒙古族;文化;习俗;舞蹈
“蒙古”这一名称意为“永恒之火” ,早期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蒙古族历史悠久,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发展,积攒下了多彩灿烂的民族文化。蒙古民族世代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蒙古族的生活方式主要是游牧、畜牧和渔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蒙古族舞蹈在不同场合、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风格。
(三)蒙古族舞蹈分类
古老的岩画上留存的游牧民族舞蹈文化种类繁多,有婚丧嫁娶,祭祀,狩猎,游牧,战争,节日的。经过了漫长的传承与发展,逐渐积累成今天的蒙古族舞蹈文化。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整理了民间舞蹈并分为两大类,即:节日庆典舞蹈和宗教习俗舞蹈。其中,节日庆典舞蹈包括布里亚特婚礼舞,筷子舞,盅碗舞,盘子舞,安代舞等;宗教习俗舞蹈包括祭神树舞,战旗舞,十二属相舞,藏传佛教舞,萨满教舞等。
1.节日庆典舞蹈。安代舞最初是宗教舞蹈,用于祭祀,人们用它来祈求风调雨顺,驱鬼治病,后逐渐发展为用于节庆娱乐,舞蹈人数不限,有时三五十人跳,有时数百人跳。不允许妇女参加,即便在如今也是大多以男子为主。安代舞的主要特点是载歌载舞,热烈奔放,动作主要为跺踏、甩巾。
筷子舞发源于鄂尔多斯高原,舞者手持筷子相互敲击的舞蹈,最初只围桌坐地,观赏性很强,因为最初受封建制度影响,女子不允许上桌,所以只有男子表演,后来才发展为双人舞,男女群舞等形式,舞蹈欢快活泼,基本动作主要有点步击筷、掖步击筷等。
盅碗舞又称为酒盅舞和顶碗舞,是蒙古族中具有代表性,表演性很强的群众娱乐性舞蹈。多在喜庆佳节,迎宾待客的宴会上表演。最初也是由男子表演,后来转化成女子舞蹈,由于蒙古族在宴会上妇女一般戴分量很重的头饰,所以舞蹈不便有欢快、跳跃的动作,后来逐渐形成了盅碗舞外柔内刚,沉稳端庄,典雅飘逸的独特气质。
萨吾尔登一般在喜庆节日和男婚女嫁以及迎宾送客的聚宴上进行。人数不限,动作和表演形式丰富,有表现日常生活的、表现动物的和表现人物情感的,主要分徒手跳,持具跳,对歌对舞跳几种形式。
2.宗教习俗舞蹈。战旗舞是由将士出征前跳的舞蹈,先有三位将领高举天神,地神,战旗,后面的士兵在三位将领的指挥下,变化队形,舞蹈气势宏伟,情绪慷慨激昂。
萨满舞起源于元代。舞蹈以“耍鼓”“拟兽”为主,“耍鼓”舞者手持单鼓,从不同部位有不同节奏的敲击,还有下腰,旋转等动作,“拟兽”舞是萨满舞蹈的主要部分,它主要由四部分组成,请灵、迷网、降神、送神,舞蹈多是抖动状态,另外还有模拟飞禽走兽的舞蹈动作。
查玛是藏传佛教舞蹈,民间称跳神、打鬼,由喇嘛们在寺庙里面表演;米拉查玛,场地在广场,形式是说、唱、乐、舞,内容是赞美米拉舍家弃世苦修,传播佛理的故事;广场查玛,在大雄宝殿广场前表演,表演人数较多,舞蹈喇嘛受过一定训练,头上戴着面具,装扮成各种护法神,在鼓、钵、号、唢呐、法螺等乐器伴奏下,手里拿着道具表演,人数不限。
二、各个地区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一)鄂尔多斯盅碗舞
盅碗舞现在主要流传于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它的起源和金元时期的“倒喇”中“顶瓯灯起舞”有着一定的联系。随着历史的进程,原本留存在宫廷中的一些礼仪和文化艺术,流传到了民间礼俗文化当中,后来逐渐演变发展为一种独特的舞蹈。
蒙古族热情好客,每逢有客人到来,蒙古族牧民总会手捧圣洁的哈达,托着倒满美酒的银碗,端上白食和红食来热情款待。举起酒杯,歌手们在马头琴和四弦琴等乐器演奏中,唱着悠扬悦耳的歌曲,赞美家乡,感恩天地。到兴致高昂时,便有舞者拿着酒盅,伴随着乐曲起舞。这种超强的感染力和浓郁的生活情趣,使盅碗舞更具有独特的魅力。传统盅碗舞由男子表演,后改为女子表演,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女子表演的盅碗舞更具风韵,因为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传统头饰重达十余斤,她们在盛宴中会带上这种头饰,表达对客人的尊敬。所以盅碗舞的动作以端庄稳重,含蓄柔美为主要特色,主要以腰为轴,前俯,旁移,后仰和环绕的上身动作为主,多丰富细腻,当抖动酒盅时,还会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顶碗舞也是宴席上不可缺少的优美舞蹈,它注重平衡与动作,其舞姿变化丰富多彩,手上可以拿酒盅和筷子,主要上身动作多,屈膝转腰旋转等。顶碗可以说是一种舞蹈技巧,舞者需长时间练习才可以掌握平衡,除了跳舞之外,后来还有了顶碗跪转,顶碗移动转等技巧。
(二)新疆地区的萨吾尔登
萨吾尔登,也称沙吾尔登。是一种融歌、舞、乐、为一体的舞蹈表演形式。居住在新疆地区的蒙古民族,主要是卫拉特土尔扈特人,他们的祖先曾为统一蒙古草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土尔扈特人在广泛吸收古代游牧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造出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多种文学艺术,如神话传说,谚语,格言,史诗等。我国著名的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就产生于土尔扈特人民中。在他们的民间艺术中,音乐和舞蹈是主要的两大文化。他们的民歌题材广泛,种类有风格民歌和庆典民歌两种,具有很强的情感穿透力。传统乐器以托布修尔最具有代表性,是区别于其他蒙古族独有的乐器。
“萨吾尔”是指马的步伐,蒙古语解释成“跳动”或“舞动”。“登”是在演奏托布修尔时手的拨动和节奏,同时也是象声词,“叮咚”和“叮当”。萨吾尔登有着丰富的表演形式与表演内容,可徒手可持道具,可载歌载舞,可表现生活劳动,可表现动物,可模仿人物,可表现爱情等等。萨吾尔登的动作特点是脆,硬,富有弹性,脚下动作缓慢,手上动作干脆利落,以绕圆动律为主。萨吾尔登舞蹈的灵魂是弹动,矫健有力,主要律动在肩,手腕,膝盖三个部位。
(三)呼伦贝尔的布里亚特
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草原的锡尼河畔,居住着布里亚特人。根据传承至今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审美属性,传承脉络来看,由草原牧民集体创造的,不掺杂任何宗教内容自然传承下来的舞蹈,除了土尔扈特舞蹈之外,非布里亚特人的舞蹈莫属。
布里亚特蒙古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部落,他们祖先的部落,在成吉思汗前很久的时候就居住在贝加尔湖沿岸地区了。布里亚特人又称布里亚特蒙古人,是西伯利亚南部属于蒙古族的支系。布里亚特蒙古族归入俄罗斯国始于17世纪。现在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布里亚特人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陆续从俄罗斯迁徙过来的。有资料证实,现分别居住在俄罗斯,蒙古国和我国的布里亚特蒙古族至今保留着传统的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
一直流传到今天的“育忽尔舞”也具有悠久历史。“育忽尔舞”是布里亚特的民族舞蹈。人们手牵手,围着圈子,摇晃着身子往前走,重复喊“育忽尔”的同时,一会儿翘起左脚,一会儿翘起右脚。在宗教节庆的活动中,也与其它蒙古族一样跳起“查玛”。舞蹈动作主要由“晃摆”“圈舞”“对舞”组成,男女相间站成横排,一边前后摆动身体,一边弹手指做响指,然后手拉手做悠摆动作,由里向外做“擦拖步”。或者围成圆圈做“跑跳步”“踢踏步”等动作,时不时做单绕、互绕、穿插绕的旋转技巧。
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布里亚特蒙古族人民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由于地域,经济生活方面的独立,所以他们的舞蹈表现形式与其它地区部落的蒙古族舞蹈相比较,明显的更富有自己部落文化的特点和别具风格的审美特征。
三、部落的差异对舞蹈风格的影响
任何民族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它的历史变迁,生态环境,经济状况有关,各个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形成不同的部落文化。
(一)部落的文化差异对舞蹈风格的影响
1.鄂尔多斯在历史上有过许多不同的名字,曾称为“河套南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占领这里,开荒种地。成吉思汗死后,元朝统治者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把成吉思汗用过的物品建成了成吉思汗陵,由一批专门的人形成了一个新的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这些护陵人就一直居住在这里,传承着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由于鄂尔多斯自古就是兵家重地,来往人口众多,多宴会活动,所以形成整体风格端庄大方,气质高贵典雅的顶碗舞。现今是内蒙古鄂尔多斯蒙古族主要流传的舞蹈之一。
2、新疆的土尔扈特人是牧民的后代。1628年起因战乱等原因,居住在新疆的土尔扈特人先后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后土尔扈特回归后,清朝为巩固统治,把他们分为多个部落,并不允许各部交流和通婚。19世纪,大批的哈萨克族迁居新疆,使得蒙古族人更加分散,文化艺术和人口发展受到了限制。现如今的土尔扈特人注重子女的文化教育,无论贫富,都必须达到九年义务,他们大多从事畜牧业,少部分做出口贸易和加工工业。由于离边境较近,比较注重先进科学知识。
由于在一定时期,一定时间内,他们受到了限制,而在现实中,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未来有着憧憬。乐观的土尔扈特人把希望都寄托在了歌舞上,拿起布里亚特人独有的传统乐器托布修尔,跳起萨吾尔登。牧民后人的土尔扈特人生来爱自由,喜欢在草原上自由舞蹈,所以他们的舞蹈风格欢快活泼。
3、布里亚特人的形成于17世纪。布里亚特人是13到14世纪进入贝加尔湖地区的蒙古族部落与当地居民混合而形成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后,布里亚特人陆续迁回中国境内,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布里亚特人多以畜牧业为主,少数以狩猎和捕鱼制铁为生。如今,呼伦贝尔市的布里亚特人培育出了优良畜种,牧业机械化水平也堪称一流。婚嫁习俗还保留着传统风俗。
由于布里亚特人是一个非常注重团结合作的部族,所以历史上的几经搬迁和艰难困苦不仅没有打倒他们,还使他们在逆境下培育出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使他们每当在欢乐时刻,都要共同起舞,表达愉快欢乐的情感。一呼百应共同起舞的舞蹈形式流传至今形成了布里亚特人舒展,奔放的舞蹈风格。
(二)部落的音乐差异对舞蹈风格的影响
1.鄂尔多斯盅碗舞伴奏的主要乐器以三弦,四胡,笛子,扬琴为主。三弦是一种传统的弹拨乐器,长柄,方形音响,音色是粗狂豪放。四胡是蒙古族传统乐器,由琴筒,琴杆,弦轴和琴弓组成。笛子在其中起着配合的作用,用来模拟马蹄声。扬琴在中国有400多年的历史,音质适用于民乐表演,在这里也用于辅助表演。
最开始的盅碗舞起源于宴会上,宴会上多样乐器的乐声旋律多悠扬绵长或大气磅礴,陶醉其中的舞者伴着旋律即兴起舞,形成了盅碗舞端庄大气的风格特点。所以,鄂尔多斯盅碗舞的音乐特点对舞蹈风格有较大的影响。
2.前文说过,新疆的沙吾尔登必须用托布修尔演奏。托布修尔是新疆蒙古族特有的木质颈短的拨弦乐器,由共鸣箱,琴杆,弦钮,琴马四部分组成,还有两根羊肠弦,现代多用尼龙丝和钢丝弦。演奏旋律起伏不大,节奏节拍有着鲜明的特点,称“马蹄节奏”。
萨吾尔登舞蹈风格的形成和新疆蒙古族独有的传统乐器托布修尔有直接的关系,乐器托布修尔弹拨的特点,节奏的叮叮咚咚,使舞者的动作变得欢快,最终形成了萨吾尔登欢快、活泼特点的舞蹈风格。
3.布里亚特族人没有特定的音乐来舞蹈。他们都是边唱边跳,以唱为主,传统的马头琴,四胡等乐器偶尔伴奏,多用一些传统的民歌,起舞时伴有“育呼尔”呼声。
由于布里亚特舞蹈多用一些传统的民歌来伴奏,所以布里亚特人起舞时常伴有“育呼尔”的呼声来与歌声呼应。在音乐伴奏慢板时,多女性表演,舞蹈优美舒展。在音乐伴奏快板时,多男生表演,气氛热烈,潇洒奔放。
(三)舞蹈动作的差异对舞蹈风格的影响
1.盅碗舞。由于起源于宫廷宴会,所以舞蹈整体风格端庄典雅,含蓄,飘逸。即便发展到今天有所变化,但只在原有的基础上丰富了舞蹈动作。酒盅舞表演空间小,所以动作多上身,舞蹈时以腰为轴做前旁后的动作,或者绕肩,臂,腕,手的动作很多且丰富细腻,还有抖动酒盅的动作,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有揉肩,动肩,展臂和提腕,压腕等动作交替的做出。或者有舞技高超的还可以下腰旋转抖肩或者走飘逸的圆场步。顶碗舞多以群舞为主,没有固定的动作,可随着音乐变化时快时慢,舞者可以揉肩,抖肩,也可柔臂,拉背,还可做跪转平转的技巧。
盅碗舞多在宫廷宴会上表演。在蒙古包内,由于受场地的限制,道具的原因,所以动作多在上身。尤其女性腰部的各种动作变化曲线优美,端庄秀丽。是形成盅碗舞优雅含蓄风格特点的重要因素。
2.萨吾尔登是新疆蒙古族的主要舞种,不管男女老少都会跳这种舞蹈,这仿佛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领。当地的舞者,大多是中老年的妇女,她们在上身前俯后仰的过程中,做肩、臂、手相互配合的动作。其中比较特别的是,当双臂在任何位置交替绕动的时候,总是一手向前,另一手向后,双臂及腕和手的动作始终是向相反方向拨绕。下肢动作相对简单且节奏缓慢。
独特的肩部旋律与强烈多变的节奏是萨吾尔登的显著特点。由于托布修尔弹拨节奏的跳跃性,所以舞蹈动作多肩部抖动,肩部动作的欢快形成萨吾尔登活泼,愉快,欢腾的鲜明风格特点。
4.育忽尔舞。“育忽尔舞”是布里亚特舞蹈,人数不限,场地不限,他们最喜欢围圈而舞,而“育忽尔”由三部分组成,晃摆,圈舞,对舞。舞蹈特点是上身动作少,脚下动作变化多。有跑跳步,蹲跳步,弹跳步,跺踏步,悠晃步,踢踏步等动作,围圈而舞的过程中还做着单绕,互绕,穿插绕等各种旋转技巧。男子多矫健粗犷,女子则端庄舒展匀称流畅。?
布里亚特舞蹈多为群舞,众多舞者列成舞阵,以跑跳步,跺踏步,悠晃步等多种步伐做不同队形的变换,不同的步伐有着不同的气氛和风格。跺踏步气势雄壮,多为男性舞者表演,风格体现在双脚跺踏,体态沉稳并带有厚重感。女性多表演悠晃步,优美舒展又曼妙优美,风格体现在悠晃步的缓慢和上身的横摆。
结语
蒙古族舞蹈历史悠久,经过漫长的演变发展与传承,经过无数艺术家的创作与表现,才积累成如今的艺术瑰宝。蒙古族舞蹈节奏欢快,舞步轻捷,热情奔放,风格独特。以女性表演者的优美、花明快、亮丽以及男性表演者的粗犷、阳刚、豪迈两方面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手臂、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十分丰富,舒展屈收,强调圆和远的感觉,腿部动作屈伸有控制,灵活多变,刚柔相济,以形体的展现来呈现民族文化的优势,切实提升民族自豪感与增强民族凝聚力。能歌善舞、热情奔放是蒙古人民的天性,即使面对艰难困苦也挡不住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舞蹈就是他们的表达形式。数百年来,蒙古族舞蹈不断发展完善成为如今的艺术瑰宝,但是传承发展的脚步不会就此停止,它会随着时间不断吸收精华,走上世界,在世界的舞台上风姿勃发。
参考文献:
[1]资华筠,舞蹈艺术欣赏,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2]王景志,中华舞蹈志·内蒙古卷,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3]王景志,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论,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4]金 秋,舞蹈欣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麦力斯,蒙古族舞蹈与游牧文明,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
[6]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余元庵,内蒙古历史概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
[8]盖山林,世界岩画的文化阐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9]林幹,匈奴史,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
[10]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中国古代北方各族简史,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