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子玲
(阳春市春湾中学 广东 阳春 529600)
【摘要】校园暴力是社会不良因素在未成年人身上的折射,也是学校教育存在某方面缺失的反映。预防校园暴力是建设平安校园和绿色校园的关键。加大法律监管和法制宣传教育,加强美育熏陶和加大对问题学生的跟踪疏导教育力度,才能有效预防和遏制校园恶性事件发生。
【关键词】?群架 虐师 因由 法制 疏导 遏制
一、校园暴力事件的表现形式
近几年来,国内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且有升级之势。主要形式有男学生街头群殴追打,女学生围攻辱骂同学等类似事件。更有甚者,撕书扬屑事件①和虐师事件竟也接连发生(至于个别教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暴力事件,暂不在此文讨论)。这些不良行为给学生、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二、探究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校园暴力的产生有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主要是指不良社会意识,特别是不良娱乐文化所催生的错误意识,因此从根本上说,校园暴力是社会不良意识行为向校园蔓延的结果。急功近利的娱乐文化只以迎合大众追求感官刺激的心理为目的,缺乏社会责任感,因而不择手段将娱乐至上和色情暴力变相引入其中,造成心理稚嫩的青少年的身心受到严重侵蚀。由于青少年辨别能力极弱,好奇心极强,极容易引发模仿效应。他们错误认为暴力英雄也是英雄,甚至于认为够暴够狂的黑帮英雄才是叱咤风云的强者。有厌学综合征等问题的学生的极端个性,在这含有毒素的土壤就得到了孕育。据一些省、市的未成年人犯罪管教所调查反映②,少年儿童犯罪有70%以上受到过不良文化的影响;暴力型和奸淫型少年犯中,90%以上看过凶杀、暴力、淫秽录像和黄色书刊。
其次,家庭因素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又一根源。有研究者说:不可否认,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大多出在不幸的家庭③,一般情况下,不幸家庭往往有两种基本生态形式:一是存有严重家庭暴力倾向的专制型家庭,它往往会使孩子产生暴力心理行为,形成“攻击性人格”。另一种则是压抑型家庭,因为家庭贫困或家庭不完整,孩子长期经受外受歧视、内受压抑的心理折磨,造成孩子从小心理自卑脆弱。当他们遭遇的不良心理因素叠加到一定的时候,道德防线瞬间被自卑脆弱偏执的戾气突破,于是往往采用非常规的方式去发泄、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二)暴力的产生还会来自校园里的不良因素。校园里的不良因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意气用事的学生之间因利益不可调和,造成学生之间的群体斗殴,谩骂侮辱等暴力事件的发生,这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是来自学校老师的触发。有些学校和老师因为升学教学任务重,往往对学生进行高强度的管理和训练,其中难免有粗暴之处。而那些“冥顽不灵,桀骜不驯”的学生在家庭学校遭受粗暴说教,高压管制,逆反心理已日益加强,一旦经受那些无计可施而又人气不强的老师采取粗暴对待,比如教师的强行疏远隔离或在语言上讽刺等,就觉得其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轻则冷言冷语回敬,重则造成自虐或对抗的后果。因此,一些缺乏教育方法和教育远见的老师也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为校园暴力的触发者。
三、遏制校园暴力的对策
(一)净化美化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遏制校园暴力发生的最重要途径就是从源头上“杀菌除草”。
教育主管部门要拿出有效措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加强美育环境建设,强化美化育人环境,营造和谐校园。《中国教育报》曾发表《“撕书殴师”是逾越底线》的文章,批评校园暴力“是长期重应试轻规则与人格教育种下的恶之花”。学校应该反思,切实执行去应试化教育政策,多增设文体艺术类别的设施,鼓励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文体项目,既丰富青少年的文体活动,又使他们的情绪有良性宣泄的途径;多建立便利学生阅读的开放式图书馆音像室,让他们多欣赏健康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多参加时尚健康的音像制作,陶冶性情。总之,学校方面要千方百计地拓展青少年美育空间,学生的道德情操就会得到不断的熏陶和提升。
其次,相关职能部门要不定期彻底清查网络上有损良俗的文化娱乐产品及相关弹窗广告,净化青少年的视听空间,禁止变相涉暴涉黄的“手游”“网游”产品无休止向未成年人开放。现阶段,最让人担心的一款名为“王某某耀”的暴力游戏,竟借历史名人做噱头,让不少中学生乃至成年人都沉迷不已,很多人都称他为“王者农药”,可是很多人却还是爱不释手,造成的恶果让家长老师都疼心不已。
(二)强化班主任对学生教育管理职能。中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其思想发展可塑性很强。班主任在学生的成长中担任着保驾护航的重要角色,班主任的科学管理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看到,善于管理班级的班主任,所带班级欢乐祥和;经验不足或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的班主任,所带班级焦躁轻狂,一不留神就出现斗殴个案。所以学校要用能开拓班级好局面的班主任,并且还要从科学管理上指导好班主开展和完善不同时期的各项工作。如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做好学生的操行评价记录档案、做好学生成长的动态评估记录和做好家校联系、跟踪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其次要加强班主任心理疏导技巧的培训,建立完善疏导机制。遇到学生与学生或学生与老师间发生矛盾,班主任或心理老师能即时介入做精准疏导。班主任对崇尚暴力的学生的疏导,要侧重让学生知道群架斗殴为“义气”、强索钱财呈霸气、毁坏物品出恶气、争风吃醋显神气以及围殴老师现戾气,等等多种常见现象都是不良心理扭曲的结果,其产生的社会后果是严重的。心理教师韩海萍表示:“用团队辅导的方式对(施虐和受虐)这两类孩子进行辅导帮助比较大。比如说把受欺凌的孩子作为一个团体,进行连续的多次的团体辅导,在这个氛围当中,大家都能有一个同感。”心理疏导及时,能有效清除或转化不良心理积聚的负能量,从而使校园暴力消弭在萌芽阶段,保证校园的和谐与宁静。
(三)集多方力量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预见能力和教育水平。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几乎所有的学校很早就成立了家长学校,并且附设有家长委员会,但是在关键时刻总是起不了多少作用。比如未能领起决断是否开除某些屡教不改的常危害学校和学生安全的学生,未能领起对某些常借口无力监管有危险行为孩子的家长的责罚,而这些都是学校方面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若家长委员会真正保有一定的威信度和决策权,那么学校的德育工作就会顺畅高效了。例如,某学校针对有学生集资买二手摩托,并且多次驾驶摩托车上学事件,曾多次约谈警告学生并且要求家长严格管控,但是家长总是以“正在管”和“管不了”敷衍了事。一次该校两男生又驾驶摩托车回校,未放学时与另外三个男生偷爬围墙出去,驾驶原先准备的摩托车呼啸到附近的兄弟中学去滋事。幸好被兄弟镇的巡逻队发现,及时扣押。如果在类似的案例中,家长学校中的家长委员会有足够的能力把棘手学生和家长请过来,强制深入探讨孩子管教问题,落实管控措施力度,就可以有效地杜绝类似上述异常顽劣学生的危险行为,切实消除安全事故或霸凌事件的隐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日之曝,难干厚褥之湿。要彻底根除校园暴力,为莘莘学子创设一个和谐发展的学习空间,需要全社会和我们广大教师持之以恒的宣传和有效行动。
参考文献:
[1]杨亚军. 撕书折射人文缺失[J].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4(9):35-35.
[2] 李娜.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其对策[J]. 延边党校学报, 2006, 021(00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