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角色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骆 璇
[导读] 该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
        骆璇
        济宁市实验幼儿园  山东省济宁市   272000
        摘要
        该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探究父亲角色对学前儿童亲子依恋、同伴交往、性别角色等方面的影响,系统地论述了父亲角色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并根据研究成果给出相应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社会性发展;父亲角色;父亲参与









第1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1.1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1.1.1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social development)”一词在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着,在这里我们所指的社会性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的角度看,幼儿社会性发展【1】是指幼儿在其生理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社会行为规范,习得社会发展行为,获得社会性发展需要,由自然人转化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特性。
1.1.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1.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幼儿对自身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的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体验,如自尊心、自信心、自我价值感、成就感等。
        2.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指的是幼儿对自我、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包括行为动机和后果的分辨能力,对他人的认知,对社会环境和现象的认知,对性别角色、行为方式的认知和对社会规范的认知。
        3.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指的是幼儿在社会生活中、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情绪情感的表达与控制、依恋感、责任感等。
1.2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1.2.1精神分析理论
        1. 弗洛依德(S.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上,弗洛伊德把儿童情绪与动机发展的阶段称之为"性心理发展阶段"。这些阶段是根据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身体的哪些器官为儿童提供"libido"的满足来划分的,并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口唇期、胚门期、潜伏期和生殖早期。若社会需要与自我身体需要相一致时,此阶段的冲突就能够获得满意的解决,但如果自我身体需要得不到满足或满足过度时,个体就会在以后的成人生活中反映出此阶段冲突未解决而遗留的行为。例如,如果一个儿童在口唇期有过严重断奶的经历,则其成年后就有可能具有执拗和刚毅的性格特点;而如若在儿童期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则儿童在长大后就可能会有贪婪追求知识和权利的倾向。
        2.埃里克森(E. H. Erikson)的人格终身发展阶段理论
        新精神分析主义者埃里克森,一方面继承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但又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重要性,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其作用在于帮助个体适应社会。儿童逐渐形成的自我,在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起着一种整合作用。若早期阶段中矛盾冲突的不良解决,可能会导致后期的矛盾冲突更难以解决,或者在后期阶段中得到修正和解决,但很有可能对个体的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第一阶段中,即0--1.5岁,幼儿在获得了他们所需要的食物的过程当中,会逐渐发现父母行为中的某一贯性和连续性。若幼儿发现教养者的教养态度是一致且可信赖的,则幼儿就会对教养者产生信任感。由此,当幼儿感到饥寒交迫时,就会希望有教养者或者外人来解决自身的痛苦;若幼儿觉得教养者的行为态度是不能信赖的,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1.2.2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和沃尔特斯。


        班杜拉在建构其社会学习理论内部事件的重视时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试图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把个体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两者结合起来,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介绍。
        1.关于儿童行为的起源
        (1)直接学习
        模仿较直接学习而言是一种更为普遍而基础的途径。儿童在直接学习中能够通过观察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会逐渐地形成一种"何种行为在何种场合下是适宜的"假设。在通常情况下,儿童根据这些假设做出相应的行为时,又会得到肯定或否定的结果,若是肯定的,则强化了儿童的相关行为,若为否定的,则会避免这种行为或结果的产生。
        (2)模仿
        第一个子过程是注意过程,即儿童对模仿行为的注意。现实的或象征性榜样的吸引力或者儿童身处的外部环境均能够引起儿童注意的产生。例如,电视呈现给儿童的榜样之所以对儿童有很强的影响力,其原因就在于这种媒体能够有效地唤起和保持儿童的注意。所以,心理学家认为,电视暴力具有增强儿童攻击性的作用。
        第二个子过程是保持过程。儿童牢牢记住了现实或象征性的榜样行为,经由头脑中得再造想象或回忆使注意过的榜样的行为得以呈现。
        第三个子过程是表征过程。儿童经常要重复多次错误的尝试,才能精准的呈现出所注意到的榜样的行为。
        第四个子过程是动机过程。此过程会含有能够引发儿童重现所模仿到的榜样的行为的刺激物或者刺激事件。
        
        2.自我与社会学习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己能否成功的完成某一行为或成就的自我主观判断,与人的行为动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譬如,如果一个人觉得榜样的行为在自己的能力之内,那么,他就会设法去模仿这一行为;反之,如果他的自我效能感很低,觉得榜样行为超乎其能力之外,自己不具备出色完成活动的能力,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进而妨碍其采取积极的行动。因此,从自我效能感的功能来看,两个具有同样数学能力的人,如果其中一个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另一个自我效能感较低,那么,在实际学习中,前者的学习效果要好于后者。
第2章  父亲角色概述
2.1父亲角色
        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曾经说过,从生物学的角度上讲,父亲是不可缺少的,但从社会角度看,父亲却被认定为是子女教养的外部人员,不可染指任何有关子女教养的事情。而事实上,父亲对子女的一生起着极其深远且不可或缺的影响。【3】例如,美国1998 年的《父母》杂志中,曾有过一些具体的描述,父亲被认为对儿童的一生有下列影响:父亲更爱与儿童玩闹;父亲对儿童的推动作用更大;父亲使用的语言更复杂;父亲对儿童的约束更多;父亲使儿童更接近社会,为他走进现实世界做准备;父亲帮助儿童发挥潜能等。
2.2父亲角色研究的历史脉络
        以社会背景和时代为标准,能够把“父亲角色”的研究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由于历史观念的影响,父亲是社会和家庭的支柱,并不参与幼儿的养育。这样就使研究者忽视了对于父亲在儿童教养中影响的研究。此阶段称之为父亲角色的无研究时期。
        第二时期,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属于“父亲角色”的早期研究时期。主要关注的是“父亲缺席”对儿童教育产生的结果。
        第三时期,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到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研究者用系统论的观点深入研究父亲角色问题,研究父亲角色对子女整个人生发展的意义。
        第四时期,20 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父亲只是社会和家庭的支柱”这一观点受到了中西方大多数研究者质疑目光的审视。保罗·阿马托(Paul Amato)最早提出对父亲身份重新定义的问题。【4】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关于“父亲身份的资源定向模型”,这个模型分析出了父亲能提供的三种资源,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


参考文献
[1]杨丽珠.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6
[2]但菲.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0
[3]刘秀丽 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33):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