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泽
齐鲁理工学院 250200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普遍出现了思想政治矛盾、价值观认识模糊等问题,以“五四精神”为核心的爱国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并未有效的贯彻实施,因此我们必须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以“五四精神”为指导,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认识。?
关键词:“五四”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培育;问题研究?
引言:
五四运动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一场推进科学思想传播、民主文化发扬、革命精神弘扬反帝爱国运动。道德与法律作为社会发展的上层建筑,起到的是教化指引作用,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阶段,具有很强的发展性,因此,将“五四”精神引入大学课堂,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手段,为学生在青少年时代就打好人生的“地基”,为学生提供更多正能量的影响。为此,我们应端正对道德法治教育的态度,好的教育不仅仅指在考试中拿到高分,而是要使学生真正具备道德法律知识,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人生准则。
一、当前大学生群体对“五四精神”的认知现状分析?
一是大学生对五四运动认知不够健全,有些学生对五四运动产生的背景等有着极为明确的认知,但对五四运动的整体发生规律及对于我国现代社会演变的重要意义缺乏精准的认知判断,学生的理解仅仅是来源于课本教学内容,并没有将“五四精神”置于社会大环境中来宏观分析,这种片面性导致了大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认知不够健全。
二是对“五四精神”深层次的历史意义把握不明,大学生了解“五四精神”的途径大部分是通过老师和宣传媒体,理解浅显,无法深入,高校的系列宣传活动大多是播放宣传片,进行主题讲座、征文比赛等,这种大家都用的形式过于固定化,创新性不够,学生没有其他渠道深入了解“五四精神”。
三是对“五四精神”的科进步意义关注不够,“五四运动”的口号振聋发聩,哪怕到了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启迪价值,“科学”和“民主”依旧是时代所需要的,高校的“五四精神”宣传力度很大,但是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将追求民主和弘扬科技的内核表现出来,德先生和赛先生穿越了一百年也并没有真正的用武之地。?
二、“五四精神”与学生个性化结合培养的方法建构
(一)培养学生自主自主认知“五四精神”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表达,我们要利用学生的主动性加以引导,将学生和老师的努力合二为一,因此可见,教学的有效性构建中,学生与老师缺一不可,必须相互影响、提高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师生之间的沟通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桥梁,教师可以通过畅通沟通渠道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学习状态、学业诉求以及未来规划,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模式,对课堂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完善教学内容,通过反复的调整完善,构建出一个师生间最优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模式。学生则要本着“学而思,思而做,做而优”的理念,提升学习理解能力,积极主动探索”五四精神“ 内核,将”五四精神“的能量发挥到生活中,构建新的积极效力,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向前。
(二)师生共同构建”五四精神“学习氛围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要传授的不单单是知识食粮,还有精神食粮,“五四精神”是当代青年需要深入学习和思考的,它包含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青年精神,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青年人要发挥“五四精神”的作用,展示自我个性,为自己争取到美好的未来。师生的目的是统一的,都是学习知识,提高素质,我们不能人为地割裂师生关系,相反,应拉近师生距离,让师生共同努力来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氛围,这个过程不仅能打磨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举一反三,树立正确目标,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如学习“竞争与合作”的内容时,可以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播放“五四精神”宣传作品。
(三)教师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拯救价值信仰缺失?
在如今的高校教育体系中,思政可是必修课,包括马原、中特、思修等,让大学生在增长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对“五四精神”实践作用的认识呢?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低,自己的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内容,杜绝因循守旧。比如今年疫情肆虐,我国出现了许许多多支援疫情重灾区的逆行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穿插进这些典型事迹来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家国意识,感悟家国情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是唯分数论的时代,我们不能以单纯的分数高低来判定学生学习的好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看重拥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其次,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知道怎么学,才能在学习之路上开辟新途径,教师要别出心裁地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探索的好习惯。
(四)基于全员育人视角,整合各方资源?
高校应建立由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共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其中,高校方面,要建立完整的育人体系,体系包括学校共青团、导员、专业课指导老师和学生干部组成,这一体系涵盖了学校的大部分层面,可以有效发挥每一角色的作用;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积极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实践的顺利进行,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目的性,获得成就感。而社会层面,应足够重视实践活动,必要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三、结语?
以“五四运动”作为价值观培育载体,并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可将民主、科学、进步精神融入到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中,帮助大学生健全思维认知,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爱国情操,帮助大学生塑造品德,强化伦理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锦.大学生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培育研究[D].渤海大学,2016.?
[2] 胡国胜.节日纪念日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01):18-22.?
[3] 乔立.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发展[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