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虹
无锡金桥实验幼儿园 邮编:214002
【摘要】《纲要》中指出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要将“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作为保教的主要目标之一。传统文化是我国人类文明经过几千年演变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我国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生命力的彰显需借助于教育,在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幼儿园与社区、家庭协同,挖掘幼儿周围环境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素材,创设传统文化的教育环境,注重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将传统文化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有效渗透,充实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开展传统文化的特色活动,不断拓展特色园本课程。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环境 课程资源 实施途径
【正文】
传统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我国人类文明经过几千年演变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我国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习总书记说过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纲要》中指出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要将“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作为保教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一)营造浓厚的氛围,让传统文化浸润幼儿心灵
1、无锡地方特色文化——移步换景,兴趣引导
以幼儿为本,探本求源,对无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美景美食等特色而具有代表的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归纳与提升,以环创的方式呈现。一楼“无锡好风光”主题环创板块,将无锡南禅寺、灵山大佛、惠山等无锡著名景点,特色文化展现出来,让孩子从小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和传承家乡文化。“传统美食”主题环创板块。师幼共同用黏土创作的无锡传统美食:小笼包、梅花糕、油面筋等,同时还配有孩子亲手制作、品尝的图片,每每孩子经过一楼,都会情不自禁地向同伴介绍家乡的风光,美食。二楼“家乡的桥”三楼“倷伲无锡”廊道转角的“茶来茶去”、“穆桂英美食”等等,幼儿在游戏和操作中了解、体会家乡文化的魅力所在。
2、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应时而设,传承宣传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蕴含着特定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在创设传统文化墙面环境中,精心筛选内容,一方面体现浓浓的传统节日文化特色,另一方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注重美观精致、富有童趣。楼梯台阶张贴的传统节庆古诗;东面楼梯,图文并茂地记录着传统节日,如“东西南北过大年”“粽情端午”“爱在重阳”等活动开展的情况,通过创设有关传统节日的墙面,介绍节日的由来、含义、庆祝方式,让幼儿对我国传统节日有更深刻的了解,领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晨间入园播放的古诗童谣中,应时的播放与节日相关的古诗童谣,如重阳节播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秋节播放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让幼儿一进入幼儿园就浸润在诗书礼乐的氛围中,感受着经典诗词温度的同时,陶冶情操、濡养性情。
3、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趣味生活,润物无声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以其生动的历史文化背景、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绮丽的艺术表现形式,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我们在二楼、三楼创设了文化长廊,将具有传统艺术文化“江南韵味”融入其中,整个文化长廊包含了:“桥这一家子”“伞动时光”“青花小镇”“纸扇工坊”“纸间艺术”“趣味编织”“倷伲无锡”……将传统的艺术和民间工艺丰富到联动式的廊道游戏中,让他们在游戏和操作中了解、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4、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因物而生,寓教于乐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和认知的特点,对适合幼儿操作学习的民间文化内容进行筛选和挖掘,将传统民间文化渗透进班级活动中,让幼儿感受别样的民族风情。教师在益智区投放“七巧板”“翻花绳”“挑棒棒”等材料,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感受民间文化的多姿多彩;在图书区里“中国神话故事”“中国艺术之旅”等绘本,让孩子们在书海中体验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美工区孩子们绘画“京剧脸谱”,设计“旗袍、汉服”……感受传统艺术的美;在户外活动中增添民间传统游戏体验区,添置陀螺、高跷、空竹、竹梯、铁环等民间游戏材料。
总之,创设传统文化韵味的幼儿园环境,让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墙面、每一个区域都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属性,减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熏陶,对传统文化产生亲切感和熟悉感。
(二)收集丰富的资源,为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在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时注重结合幼儿园、家长、社会三方面力量,寻找幼儿园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1、丰富资源搜集渠道,拓展资源梳理的广度
充分发挥教师、家长、社会的力量,综合分析幼儿园课程资源的优势和劣势,从幼儿园、社会、家长三个方面对课程资源进行广泛地搜索,收集的途径有网络、书籍、调查问卷、实地探访等方式。
(1)收集园所周边资源。收集幼儿园及幼儿园1公里以内的各类资源,形成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地图。通过高德地图搜索幼儿园周边的资源,根据园所的实际情况可以搜索1-3公里的课程资源并做资源的整理和分析,在所有课程资源里把传统文化资源筛选出来再进行细致分类,利用工会活动让老师们走进周边资源,实地考察,探寻适宜的资源。
(2)收集特色家长资源。每学期通过调查问卷汇总获取家长资源,通过微信平台征集令征集特殊才能的家长参与活动等等,通过社区联动寻找非遗传承人等。于是爱好书法的爷爷,锡剧工作者妈妈、有皮影戏资源的爸爸、住在金马社区的泥人传承人、喜欢空竹的爷爷……纷纷走进校园,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大餐。
(3)收集传统文化微课程资源。通过与孩子交流,追寻孩子的兴趣点,立足于无锡本土,将无锡方言、物产、美食、建筑、桥梁等作为独特的课程资源,开发了“家在无锡”的系列主题活动,让孩子在与“无锡”的互动中,发现无锡的语言美,物产美,景色美……一些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生长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于是“爱的味道”“家的味道”“红色味道”的传统文化课程也应运而生。班级里以传统艺术研究为切入点,形成特色的班本课程,如“青花小镇”“创意编织” “茶香四溢”、“筷意人生”、“创意印染”等。
2、建立课程审议制度,把握资源研发的适度
课程审议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以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及建设为目的,对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过程及相关情境进行深入考察、讨论和分析,对相关的内容、策略等作出选择的过程。在开展传统文化资源研发过程中,建立以年级组为单位课程审议小组,年级组的课程审议聚焦具体的传统文化资源,研讨如何将“古老的故事”与幼儿的兴趣和经验结合?如何与幼儿当下的生活链接?老师们在课程前审议利用谈话、问卷、访谈等形式鼓励儿童用绘画等表征表达对该主题活动兴趣和需要。倾听儿童的声音,基于儿童的视角,找到儿童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课程中审议,适度留白,更多是追随和关注活动中儿童活动中的态度和兴趣,不断调整活动的内容和实施途径。课程后审议主要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反思评价,形成课程资源库。初步形成了“家长资源”“本土资源”“传统节庆”“民间游戏”等资源库。中班年级根据各班幼儿的兴趣点生成的班本课程,如“创意编织”“青花小镇”“ 多彩泥塑”“葫芦工坊”等微课程。
3、完善课程资源储备,掌控资源收集的精度
我园在 “基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微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优秀的微课程资源以及文化资源。为了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不断完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从多渠道、多方位架构和整合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库的效益,并建立课程资源库管理机制,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等方面探求有效的操作方式,为教师顺利实施课程提供更多的便利。
围绕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在收集过程中项目组长,年级组长,教科室层层把关,对收集的资源再次筛选,把握资源收集的精准度。
(三)演绎精彩的课程,促幼儿弘扬传承民族瑰宝
1、在日常活动中渗透,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幼儿园丰富多彩的一日生活各环节是实施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和有力保障,找到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方法、手段的结合点,拓宽教育途径,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使传统文化穿越时间、空间,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让幼儿一点一滴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彩。如午睡环节,给幼儿讲述《三字经》中“孟母三迁”“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小故事,感受到其中的“真、善、美”,萌发他们行动的意愿。饭前等待环节,带幼儿一起玩说童谣《排排坐》《无锡是个好地方》等,开展《中国娃》主题活动时,通过《葫芦娃》、《哪吒》等故事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增长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亲和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2、在户外活动中融入,让幼儿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民间游戏是传统文化中一部分,各种各样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还能给幼儿带来无限欢乐。无锡方言《接词游戏》你姓啥?我姓黄。啥个黄?草头黄。啥个草?青草。啥个青?碧咧清。啥个碧?毛笔。啥个毛?三毛。啥个山?高山。啥个高?年糕。啥个年?2020年,大家过新年。这种带有顶针的方言童谣幽默风趣,郎朗上口,让无锡童谣在幼儿间吟诵,培养幼儿的乡土情和对乡土的认同感。《挑绑绑》《编花篮》增强幼儿手部精细动作,锻炼幼儿手脚肌肉的发展。传统游戏《老鹰捉小鸡》“冰冻人”“跳房子”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丰富多样的传统民间游戏,形式灵活多样,就地取材,简便易行,易学易会,幼儿在充分享受游戏的乐趣的同时还能增强身体素质、愉悦身心、促进人际交往能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
3、在亲子活动中弘扬,让幼儿加深传统文化的理解
《纲要》中也指出:“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提高家长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家园结合促进传统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开发利用节庆传统文化资源生成的 “粽情端午”、“爱在重阳”、“情满中秋”、“东西南北过大年”、“中国娃”等主题活动,每当这些节日到来之际,幼儿园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和大家一起过节,引导幼儿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将孝敬、感恩等传统美德蕴含其中。如元宵节请爸爸妈妈一起来园看花灯,猜灯谜……新年亲子逛庙会活动,舞龙灯、迎财神、猜灯谜、送祝福……活动中重现传统节日习俗,让浓浓的亲情,良好的氛围影响幼儿,让其在与老师、同伴、家长的互动中加深对传统民俗风情的理解,唤醒他们对祖国博大精深、灿烂文化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幼儿园与社区、家庭协同,挖掘幼儿周围环境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素材,创设传统文化的教育环境,注重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并将传统文化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有效渗透,充实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开展传统文化的特色活动,不断拓展特色园本课程。通过在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进一步帮助幼儿明确其文化归属,促进幼儿产生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培养幼儿的文化包容意识,养成多元文化态度,发展多样性思维能力;体验生活乐趣,感受生命意义,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爱莲,项洁云.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J].教育参考,2016,(2).
[2]曹中平.民间体育游戏应用与幼儿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J].幼儿教育,2005,(1).
[3]虞永平.再论幼儿园课程审议[J].幼儿教育,2008,(21).
[4]吴捷.传统文化与幼儿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