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班级崩溃”引发的家校协同的新思考和新实践》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蒋嫦娇
[导读] 幼儿园教育是属于学前教育,进入小学属于学龄教育,在这一个过渡期,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身心就会有一些变化
        蒋嫦娇
        宁波市外经贸幼儿园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     315000
        摘要
        幼儿园教育是属于学前教育,进入小学属于学龄教育,在这一个过渡期,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身心就会有一些变化。目前,幼儿园对幼小衔接的研究过于单向化,家长的教育理念陈旧,使幼小衔接工作受到阻碍,这样就出现了幼小衔接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幼小衔接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避免“班级崩溃”,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现阶段如何对教师、家长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校协同;思考
一、背景
        幼小衔接是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顺利衔接,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面临着学习时间、教学形式、生活休息、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是幼儿生活的重大转折点。因此,幼小衔接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家长也越来越受到教育方面的关注。2012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3-6岁幼儿学习发展指导意见”通知,指出要注意幼儿的趋同。虽然幼儿园、小学、家长都重视幼小衔接,但在幼小衔接实践中,因教学方式、家庭教育观念的不统一,仍然出现了幼儿园“班级崩溃”的现象。
二、现状
        目前,幼儿园与家长存在的最大分歧就是:教育方向的不一致。通过对幼儿园以及和家长的访谈中发现,家园之间在幼小衔接中出现了一股隐形的“对抗”力量。例如,幼儿园教师考虑的是要在大班幼儿阶段的身心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幼小衔接教学手段,以培养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任务意识为主,循序渐进,让幼儿能舒适、合理的过渡到小学生活。而家长考虑的是幼儿的学习成效:数学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拼音、写字等等,然而家长的内心又是矛盾的。一位家长因为苦恼而向我来咨询。他说:别的孩子已经在课外报了好多兴趣班,口算心算珠心算,幼儿园是不是也要教一些小学的课程,不然是不是会影响以后小学的学习,什么都不会。也有家长认为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培养行为习惯、建立任务意识是没有必要的,也不怎么关注,应该学习小学里的知识重要。家长的不配合,让班级的一些常规、任务意识、行为习惯、各方面的发展成为了幼儿园教师的“单向化”。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家园的这种分歧,让幼儿“模糊”也因此让班级奔溃,无法进行正常教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要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过早的进行超容量的拼音、识字、计算,剥夺了幼儿大量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游戏时间。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家长过早的小学化,无异于拔苗助长。
        根据吴志勤和杨小平(2008)的说法,“幼儿参与大量过渡活动的经历对他们在学校教育的第一年的社会和学业适应非常有益。其中家庭的氛围及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幼小斜街教育,光靠幼儿园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实行家园联系,采取家园共育的措施,共同促进幼儿的心理、生理、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达到良好的适应小学的状态,家庭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了。


三、家校协同的新思考
(一)教学方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
        幼儿园的活动和游戏教学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目前一些幼儿园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方式仍然存在,虽然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设计一个或多个游戏,在30~35分钟的教学过程中,以缓解幼儿的学习疲劳,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通常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而游戏的设置不合理,教师是为了追求教学目的而设置游戏,失去了游戏的本意。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狭隘的认识,没有掌握活动和游戏教学的意义和操作。
(二)教师的概念已经更新,但缺乏实用的教育方案
        目前,教师的预备观从纯知识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孩子上学前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学习拼音和认识汉字,让学生在放学后不再苦于学习,已经被全面的预备观所取代。幼儿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自理能力、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身体素质等方面是幼小斜接阶段主要要学的方向。而有的幼儿教师就会把知识作为首要学习方向。一个班级允许幼儿写一个田字作业,不仅仅是一个单字,有些单词要有十几个笔画,甚至是20个流畅的汉字,一个班级要计算10到20道算术题,年轻的时候就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纯知识负担。把小学知识作为学前班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不合适的。由此可见,教师并没有将全面、全面的备课观念转变为具有幼儿年龄特征、易于幼儿接受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家长观念落后是幼小衔接难的关键
        家长是孩子学习中最大的陪伴着,家长的观念,理念往往就能看出孩子的一些学习习惯和方向。由于传统观念和教养态度的偏差和不恰当,许多家长重视技能和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全面发展,注重短期效果而忽视终身发展。有些家长在刚上大班就要求孩子提前掌握小学一年级的内容,而忽视了孩子的基本学习习惯,注意力不集中,爱开小差,坐姿习惯、任务意识不够强等等,形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化和难度的增加,“知识储备”已经耗尽,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最后出现适应困难。家长的观念意识就是拔苗助长。
四、家校协同的新实践
(一)转变观念是家校协同的基础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教师要先转变观念,把幼小衔接作为促进幼儿自身发展特点升华的过程,促进幼儿身心发展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稳定的情绪、对活动的态度和各种行为习惯,让幼儿逐步具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幼儿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应与家长合作。幼儿园可以通过开设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活动、家庭练习簿等方式吸引家长做好衔接工作,帮助孩子尽快度过适应期。
(二)家园合作,促进幼儿社会性适应性发展。
        经过四年对中国幼儿趋同问题的研究,教育部和联合国幼儿基金会得出结论,在校幼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适应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幼儿自我照顾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学会自己做,动他们的嘴,用他们的大脑。面对问题,家长应该让孩子们自己解决,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应该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幼儿园教师也可以开展规则游戏,让幼儿逐渐理解规则,自觉地发展他们的自控能力。刚升入大班的孩子还没任务意识,常常会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忘记,会说,是妈妈忘记拿了,这个是爸爸帮我做的。这一点要及时开设家长会告知家长任务意识的重要性。幼儿园各个领域的教学也应该为幼儿创造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体验到合作的喜悦。
五、结论
        幼小衔接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联系。有效的幼小衔接可以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适应小学。目前,幼小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把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作为幼小衔接的主要途径;教师的“幼小衔接”观念已经更新,但缺乏可行的教育计划;家长观念落后、陈旧是幼小衔接有效顺利进行的关键。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幼儿园教育与初等教育的区别,做好幼儿衔接工作。第二,家长要转变观念,多方面配合,把幼童衔接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曹书楷.日本幼小衔接的策略及其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王慧卉.幼小衔接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D].南昌大学,2014.
[3]李娅菲.法国幼小衔接教育制度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
[4]王燕.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5]崔吉晓.幼小衔接视角下的语言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