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艾伦
四川省文化馆
摘要:谢无量先生博古通今,学识测博,虽不以书名自居,却卓然成家。20世纪末,被《中国书法》评为“20世纪最杰出十大书法家”之一。他碑贴结合,融会贯通,最终凭借自己的学养和天赋,创造出“笔挟元气、一派天机”的“孩儿体”书体,成为近现代书法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风格流派,井且对我们当代书法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谢无量先生于1964年去世,至今已余半个世纪,今人对于“核儿体”书法的评价众说纷坛、褒贬不一,谢无量最作为我国民国时期学者书法家的典型代表,他的书法得益于魏晋书法,延续着中国文人的文脉精神.他不囿于一家的开拓精神,将书法实用性和艺术性自然融合,在书法思潮大动荡的年代坚守自我,大胆的抛开唐宋书法一脉. 直取魏晋古法,兼采汉魏碑刻及民间残纸意趣,力求风骨兼备,“孩儿体”书法以其超凡脱俗的独特个性和艺术魅力穿越年代的阻隔,为当代大批书家所推崇学习,一股新的“孩儿体”热潮正蔚然成风,对于谢无量孩儿体书法对当代的启示意义,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儿体背后的世界,即孩儿体书法和他的创作者谢无量先生。谢无量先生孩儿体书法风格以其超凡的艺术生命力影响着当代书坛,新时代下孩儿体书法正逐渐成为一门显学, 其自身所折射出的文人书法现象和所包含的美学价值对于当代书坛提供了更大的启示意义。
一、“孩儿体”风格概述
关于谢无量先生书法风格的形成,李林先生在其文章《谢无量书法散论》已经做过一定 的研究。探究谢无量先生的书法历程,以书出无意于佳乃佳尔的心态贯穿。经过统计,在李林《谢无量书法艺术研究》一书中共辑录其作品272件(幅),钤印的作品计37件(幅), 其中署有年款的作品18件(幅),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 1942 年到1949年间,计作品8件 (幅); 1955至1957年间,计作品10件(幅)。以李林先生在《谢无量书法艺术研究)的风格分期作为参考,可大致将谢无量先生“孩儿体”书法的形成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为 1923年之前,为谢氏“孩儿体”书法的萌芽雏形期,第二期为1923年至1942年,是谢氏“孩儿体”的演变成熟期,第三期为1943年以后,是谢氏“孩儿体”的平淡化境之期。
谢无量是书法界的革新派,书法创新中的先驱者。他碑贴兼采,既抛开了书法的纯文人化取向,一扫晚清文人书风的孱弱和酸腐,又破除了晚清碑学运动,金石碑板一统天下的局面。他不刻意求法,任笔为体,顺其自然,流露出功力和修养的炉火纯青,其书被赞誉为返璞归真的“孩儿体”。如果以寻常的审美范式、标准来评价谢氏的“孩儿体”书法,会显得无所适从。要研究谢无量的书法艺术风格,首先要明确何为“孩儿体”,以及它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
“孩儿体”从字面意思理解,即小儿混沌未开之时的随手涂鸦。小儿天性未开,不明事理,不懂字的揖让安排,随性而书,体现出不规律的结字状态,即生拙、率性的特点。赵之谦《章安杂说》中有一段话,“书家有最高境界,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谢无量的“孩儿体”并非真如孩儿字一般幼稚无法,全无功夫,而是以绩学大儒的资质得三岁稚子的趣味。他自然流露出的率真朴拙、天真烂漫,可堪与魏晋文人比肩。与谢无量同时代的两位书家于右任和沈尹默都非常欣赏谢氏的书法,于右任先生曾称赞谢无量的书法:“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 马宣伟.谢无量及其书法艺术[J].文史杂志.2002(2) 28]
沈尹默评论谢书:“无量书法,上潮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守株者岂望其项背耶?”[ 马宣伟.谢无量及其书法艺术[J].文史杂志.2002(2) 30]
于右任先生“韵余于笔”的“韵”字可谓道出了谢氏“孩儿体"书法的天机。谢氏学二王不着痕迹却又得其“神韵”,学碑刻不见锋芒,以他对书法的独特体悟创造出了“笔挟元气、一派天机”的“孩儿体"书法,稚拙真率,天然神秀。他遗貌取神,开拓创新,是对当时正统二王体系及碑贴派书法的反叛与超越。“书为心画”,书法是书家心性的流露、情感的真实体现。“孩儿体”的生率非一日之功,需是书家在学书道路上经历由生入熟、熟而生巧、由熟入生的最终完善阶段。它大巧若拙,率性而为的情态表现所揭示的是超然物外的情怀和随遇而安的安详心态。
谢无量的“孩儿体”书法游走在碑学与贴学、个性与传统,丰富与简约、秀雅与雄强、萧散与朴厚之间,在对立矛盾的元素中呈现和谐统一,既有钟元常的典雅浑朴,二王的飘逸玄妙,《瘗鹤铭》的峻朴萧散,金农的朴茂椎拙,八大山人的简约空灵,诸般痕迹皆成天然。无量留下的书作大多是“孩儿体”艺术风格成熟时期的作品,书体上以行楷、行草居多,尤以小手札见精神风貌。
与谢无量同时期的书家徐生翁亦以“孩儿体”书法名世,虽同样具有“生”、“拙”、“率”的特点,但他又与谢氏有不同之处,如果说徐生翁是在风格创新上的自觉追求,那么谢无量则体现出在书法创作中的大道自然、随遇而安,他们同样碑帖兼收,但徐氏作品更多的表现出碑的生辣拙朴,而谢氏更多的体现六朝文人的雅逸之气。谢无量凭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深厚学识,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识远见和独特体悟,精熟的技艺最终达到了余韵悠长、元气弥漫的化臻境界,形成了他别具一格、超凡脱俗的“孩儿体”书法。他笔短意长,不为而为,寄新奇于平淡、藏机锋于稚拙。“笔挟元气,一派天机”正是谢氏“孩儿体”书法的美学真谛。
二、“孩儿体”对当代书坛的影响
谢无量先生碑贴结合,融会贯通,最终凭借自己的学养和天赋,创造出“笔挟元气、一派天机”的“孩儿体”书体,成为近现代书法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风格流派,井且对我们当代书法的创作及四川地域书风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思考总结:
(一)、遗貌取神的创新精神
谢无量生活在晚清碑学运动的遗响中,大多数书家仍然紧随着祈尚金石碑版的浪潮,谢无量却大胆抛开唐宋一脉,直追魏晋之风。他学书不计工拙,不计较一笔一划的经营布局,不拘泥于结构的形似,而是遗貌取神,更多的是得到魏晋之士的隐逸气息。他学习二王书法,却又不满足于对传统风格的模拟和繁行,他吸收碑板刻石的金石趣味,标新立异的重新解读传统经典,以他独特的审美见解实践着碑帖融合的道路,他不落古人窠臼,大胆创新,最终自出机杼,自成一家。
纵观当今书坛,不少书家人云亦云的追求书坛流行之风,尤其是当今展览机制中的书法作品,大都是学习今人书风且风格大同小异。甚至投机取巧,直接师法近现代谢无量,徐生翁、弘一等个性风格明显的书家,一味求怪求险求巧。殊不知,缺乏对传统经典的深入理解和自我对书法的独特体悟,只会让他们更加背离书法的正宗法门。这些书家缺乏对个性化艺术风格形成的思考和寻绎,归根结底是缺乏谢氏大刀阔斧的创新精神。
(二)、深厚学养的智力支持
谢无量的书法是在二十世纪才受到世人的重视,在这之前,他并不以书法名世,而是名传统意义的文人学者,然而他的孩儿体”书法却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在书坛久负盛名。除了谢氏对书法的临池用功外,更多的要归功于他胸襟、学养的支持。正是他的书外功夫成就了他高妙的书法品格。
当代书坛,技法之风蒸蒸日上,一部分书家“日费百纸",痴速于书法技法的精研,在创作中味炫技,却脱离了书家学养的修炼。一件书法作品如果只是在寻求视觉上的美感以及技法上的娴熟表达,而严重忽略了作品应该传达的情感,不能感知到作者的学养心境,这样的作品便是不成功的,当代大部分书家显然是缺少人格学识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的。
(三)、构建当代文人书法的核心价值观
纵观谢无量存世的书作,主要有手札、自作诗和录古人诗两个部分。而其中以手札、自作诗为主。实为书为心画。纵观当下书作,十有八九尽是摘录古人诗,其中讹误难计。以抄书为名,也不为过。谢无量初不以书名传,而是一代学者,学通古今,纵横三教。反观当代书坛,能精研诗书文艺之人有几许?
二十世纪,书法语境发生变化,展览机制、流行书风、染色拼贴做旧等现象铺天盖地而来。书家为了在展览中投评委所好,强调视觉效果的冲击力,在创作中追求大尺幅,高难度,而由此丧失了书法应有的书写性,掩盖了当代书家文化结构不全面的不争事实。民国时期的谢无量、马一浮、徐生翁、刘孟优、弘一等人均是当时的大学者,他们不以书法自称,其书法却同样为世人所称赞,而我们当代书坛却少有能与之比肩的学者书家,书法不能背离传统文化的原则,书家同样不能缺少良好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健全的学术结构。
谢无量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唤醒了传统文人书法的核心价值观,当代书坛的书法创作不能缺乏最基本的人文关怀。谢氏作为上个世纪书家“学者化”的典型代表,为我们构建当代书坛文人书法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很好的范式。
(四)、四川地城书风奠基人
谢无量是四川书家中的杰出代表,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谢无量的书法作品为书法界重新发现,更是得到了四川书家的高度重视。他们被谢氏萧散淡雅的气息和稚拙天真的点画深深吸引,不约而同的从中汲取养分,走着“碑帖交融、意趣盎然"的路子。可以说,谢无量对四川书风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川书风地域特点非常明显,既不同于中原书风的浑朴雄强,也不同于江浙书风的风流雅逸,而是处于二者书风的一个中间状态,他们在大胆磊落中不失精致机巧,理法合一、巧拙相生,用笔方中寓圆,骨气道媚,墨色变化燥润相杂,字势结构随形就势,章法布局空灵自然,趣味天成,耐人寻味。可以说,今天四川书风的整体风格与谢氏在书法上的审美趋向呈现出一致性。迄今为止,四川书坛已形成了个令全国书界刮目相看的人才方阵,从何应辉、刘云泉、张景岳到刘新德、戴跃,洪厚甜等,都是当代书坛极为活跃的人物,谢氏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力在他们的作品中得以延续和表现,谢无量为四川地域书风脉络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