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哲学内涵及美学意蕴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王 丰
[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王丰
        山西传媒学院  山西晋中  030619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的理念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基本概念入手,对美好生活所具备的相关哲学内涵以及美学意蕴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新时代;美好生活;哲学内涵;美学意蕴
引言:新时代之下,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的民族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通过进一步发展和解放生产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谋取幸福,是当代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1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基本概念分析
        人类社会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的,由于社会背景、科学技术水平的差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之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定义和理解是存在不同的。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情况来看,当前人们对美好生活概念的理解可以概括为物质的富足、精神生活的满足、个人尊严的实现等。从物质富足的层面来看,由于对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的需求是人们正常生存的核心基础,因此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一前提之下,我国已经基本跨入全面的小康社会,同时在较为充足的物质基础上,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也将实现创造更多和更为优质的物质资料来对人们的生活进行满足[1]。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精神文化的建设成为构建美好生活的重点,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思想文化的转型期,在这个时期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文化逐步形成,同时我国重视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引导,确保了这个时期中精神文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尊严是是指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令人敬重的身份与地位,只有当人民在相应的社会之中,以理直气壮的态度存活,才能确保美好生活具有意义,而要让人民群众的获取尊严,一方面需要强化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则需要从政治角度入手,保证全体人民以自由、平等的方式生活。

2 美好生活的哲学内涵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社会矛盾的转变,美好生活成为当前的时代主题。美好是生活概念的形成,是基于当前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而必然出现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数十年时间之中,这些条件均已经得到了的的巨大的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已经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因此人民对更好的生活形成了需求,由此可见,这一系列意识并非是主观愿望,而是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2]。同时,新时代美好生活也是唯物辩证法原理的的重要的体现,人类社会的的不断发展是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从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至今,我国在社会发展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进而促进了人民在生活需求的内容、层次上与以往的需求形成区别,从需求内容上来说,尽管物质需求仍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但针对自身生活中的民主、平等、正义、安全和环境等方面也形成了不容忽视的需求,而在需求层次方面,当前我国人民在自身生活方面的需求相对其他的历史时期显然具有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的特性,而这种现象,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相符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来源与矛盾的运动,而生产力又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要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依托于改善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来突破该过程中的障碍,推动社会前进。因此尽管当前我国已经取得了备受瞩目的社会发展成果,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求我国继续贯彻发展生产力,进一步的改善人民生活现状的理念,尤其是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的情况下,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有力地保证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从而充分化解目前的社会矛盾,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是当前我国的主要任务。

从历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民始终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坚持以人人民群众为中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宗旨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立场。基于这一现实需求,在当前我国的政府工作之中,应当积极解决民生问题,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又是民生问题的重要体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全面地分析我国目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切实解决社会生活中不断凸显出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等问题是实现唯物主义价值追求的重要途径[3]。
 
3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美学意蕴
        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实践过程中必然取得的成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将充分地体现出我国在政治理念、治国方略等方面的美好追求。中国共产党在缔造之初,就是的实现人类的解放和幸福为宗旨,在这一追求之下,我国历代先贤不断地为之奋斗,在我国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大背景之下,马克思恩格斯等共产主义理论的构造者的伟大理想也逐步得到印证,并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高瞻远瞩的规划和部署,推动了我国整体发展目标和路径的形成,以该过程中的“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为例,在这些恢宏深远设计严谨的的方略之下,构建出中华民族复兴的宏美格局。
        其次,人民的美好生活理念并非是单纯以我国为出发点而形成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针对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要求我们在进行美好生活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以人类的命运前途为指引,进行共商、共享和共建的全球发展模式转型,以寻求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道路,这一理想进一步印证了共产党人以全人类的发展为奋斗目标的誓言,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也对共产党人的这一理念提供了证明,尽管世界格局始终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但中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在实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前提下,也为全世界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随着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愿形成,在未来的发展之中,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将进一步深化,进而为人类的光明未来提供不竭的动力[4]。
        最后,新时代美好生活也充分体现出了奋斗之美。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无数波折和苦难,并组最终克服了一路而来的困难,走向了光明的未来,这一系列成就是源自于无数具有崇高信仰的奋斗者以热血和牺牲铸就,充分地彰显出中华民族勇于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 结束语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的推动者,人民群众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但在这一基础上,人民群众对尊严、公平正义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失。针对这一情况,以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为目标,我国进行了一系列宏伟举措的实施,在改善人民生活状况的前提下,也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桑玉成. 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制度供给体系的建构[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2]闫方洁. "中国梦"与"美好生活":现代性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8, 000(003):184-189.
[3]刘悦笛. 美好生活:比"好生活"更好的"美生活"[J]. 当代贵州, 2018, 000(002):79-79.
[4]翁淮南, 郭慧, 张纪,等.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J]. 党建, 2018, No.361(01):16-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