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梅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要:现为网络信息时代,运用网络计算机技术以及编程语言设计网络选课系统,一定程度上优化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系统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以往课表设置模式较传统,为更好的迎合数字校园建设趋势,应深入研究智能排课系统,确保课程资源高效配置,满足精益化教学管理需求。本文重点探究网上选课系统与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旨在为高校行政教务办公提供参考,扩大智能选、排课系统推广范围。
关键词:选课系统;排课系统;Java;遗传算法
引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意识到手动排课方法的不足,为在短时间内优配课程资源,妥善安排课程时间、设置教学地点,势必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基于改进遗传算法合理设计网上选、排课系统。这既能为新课改提供推动力,又能为日后选课、排课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全面提高学生课程选课,教务工作人员排课工作有效性。由此可见,这一论题具有探究性意义和现实性意义,论题分析如下。
1.网上选课系统设计需求及思路
1.1设计需求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自行开设网上选课系统,但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存在管理员主体完全掌控现象,相对来说,教师、学生在选课中处于被动状态。为实现网上选课系统多主体参与目的,需要结合具体设计需求进行系统改进[1]。
从技术层面来看,需要开发MySQL数据库、SQL数据库,并掌握Java语言知识。从经济层面来看,建立B/S结构,提供开源技术,以实用性强、成本低廉的原则引入软硬件,确保系统设计与实践成本整体降低。从操作层面来看,以用户为中心,让用户根据页面信息提示选择相应的按钮,满足便捷操作需求。最后通过可行性分析验证设计后的网上选课系统,根据验证结果决定系统是否投用。
1.2设计思路
从网上选课系统可用性、可维护性等方面考虑,细分多功能模块,并具体设置用户操作权限。管理员用户享有用户添加与管理、学生管理、课程审核管理、选课申请管理等权限;教师用户享有课程添加、我的课程管理、成绩录入的权限;学生用户操作权限包括我的选修课、教师评分列表、课程申请。
2.网上选课系统设计及测试
2.1系统设计
根据上述设计思路掌握系统流程和多元主体操作权限,具体确定各类用户功能模块。数据库设计时,构建MySQL关系型数据库,直观了解实体间数据关系,将管理员信息、课程信息、课程选择信息分别以数据表形式呈现。功能模块设计时,分为选课管理、信息管理两部分,选课系统访问申请期间,需要用户成功登录账号,Java语言一一显示不同用户的操作行为。然而Java语言程序编辑工作十分关键,一旦后台数据混乱,或者逻辑关系不正确,那么前台选课成功率会大大降低。系统运行设计时,管理员、教师、学生先要成功登录,然后进入相应界面,各系统账号的口令信息不同,操作功能各异,各用户根据网上选课要求执行各自的任务。
2.2系统测试
分别进行功能测试、稳定性测试、安全性测试,其中,功能测试指操作完成后,系统页面提示信息是否正常;稳定性测试的对象主要是数据库和服务器,从用户体验中得知测试结果。安全性测试环节必不可少,经测试得知学校数据、用户数据的安全状态,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为师生提供便利,使选课任务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网上选课系统多次测试,显示功能实现的测试结果,说明网上选课系统能够在高校智能课程设置中使用。
3.基于遗传算法的网上排课系统设计及实现
3.1遗传算法基本介绍
遗传算法最早在美国提出,在群优化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遗传算法优化流程总结为:形成初始化种群→构建适应度函数→选出种群个体→构建适应度函数→选出种群个体,循环往复,直到得出最优解[2]。实际操作中,先选定种群个体,然后交叉重组,形成子代个体,最后变异操作,直到新个体出现。
3.2构建自动排课模型
自动排课模型建立之前,客观总结当前高校排课环节遇到的阻力,在问题分析的前提下,妥善协调时间、课程、教室、班级、教师资源之间的关系。现今,关系要素间矛盾客观存在,如果矛盾解决措施不当,那么高校资源会被大量浪费,导致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明显降低。为改变不容乐观的排课现状,势必要构建自动排课模型,使要素间保持和谐关系,推动高校网上排课系统设计工作迈向新台阶。
第一,分布基因编码。根据高校课时分布情况,完成基因编码的布设任务,一定程度上克服排课阻力。第二,形成初始种群。全校课表是初始种群,将排课制约因素组合基因编码有效存储,实现五要素向三要素的转变,在特定时间片内重新布列。最后初始化班级课表,形成单个种群个体,经循环得到初始种群。第三,优化种群个体。围绕班级、课程、教师分别进行适应度计算,其中,班级教室细分四种情况,如同一教室、不同教学楼教室、同楼层不同教室、不同楼层教室。课程适应度是课程类型、课节间隔、课时长短在时间片的分布情况。教师适应度指课程安排、教室转移在时间片的均匀度。当适应度合理计算,排课效果明显优化。第四,利用遗传算法解决排课问题。基于上述多元主体适应度情况,选择二分之一个体继续操作。当课程交叉概率为0.55,意味着个体间、同时间片基因编码间出现矛盾;变异概率为0.55时,排课变异表现在特定时间片基因编码位置变动、教室编码变动这两方面;除去适应度值偏低的个体,为接下来遗传操作做准备。第五,判断是否达到终止条件。判断标准总结为:迭代后出现定值;迭代五次,个体适应度最高值无任何改变。
3.3智能排课系统应用
网上排课系统设计与应用,均以遗传算法为基础,由于系统用户存在差异,所以系统模块和界面表现不相一致。高校管理员在排课系统中同样拥有总控权限,通过构建数据库,实现自动排课。由于高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主体存在差异,所以课表形式多样呈现,正常来说,常见班级课表、教室课表、教师课表。高校教师在排课系统中成功登录账号、密码,了解学期内课程安排,从而针对性制定课程教学计划,为课程教学做足充分准备[3]。实际上,网上排课系统的中心内容是自动排课,其数据基础为班级数据、教室数据、教师数据、课程数据,待全校课表生成后,能为遗传算法应用提供条件,真正优化课表,使其符合教学规律,满足高校不同专业师生课程教与学需求,最为重要的是,自动排课系统能够优化校内资源,从整体上提高学校课程设置及管理水平。经系统验证可知,基于遗传算法的网上排课系统,渗透了人性化思想,能够为排课问题处理提供最优解,确保学校教学计划顺利实施。从长远角度来看,遗传算法的改进工作应提上日程,这能为智能课表完善提供可靠支持,为新时期高校课程改革注入充足动力。
结论:综上所述,高校信息化教学活动大范围开展,在课程信息化设计层面,高校行政教务工作者倍加重视,这为网上选课系统与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广阔空间。立足当前网上选课、排课现状,分别借助Java语言、遗传算法精心设计智能课表,以此弥补传统课表设置方法的弊端,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有力条件。随着智能排课系统使用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深入解析Java语言,并有效改进遗传算法,使其在网上选课系统与排课系统中发挥应有优势。
参考文献:
[1]孙光民,赵莹帝,周青昱.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新高考体制优化排课系统[J].电子世界,2020(04):74-78.
[2]柯红香.基于优先度与回溯算法的高职院校排课系统设计与实现[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9,29(03):93-96.
[3]李丛煊,彭新宇,曹佳宁.遗传算法在排课系统中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20(01):20-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