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1刘强 2李娜
[导读]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当下的语文成绩,更关系着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1刘强   2李娜
        1安丘市兴安街道兴安小学
         2安丘市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当下的语文成绩,更关系着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语文是一门广泛的科目,它并不仅存在于课堂上,更多地存在于生活中。阅读是语文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合格的阅读能力,可以在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为学生带来一份优势,让学生在若干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优秀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到最好。但是,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依旧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素养。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和阅读的正确方法,让学生能够笑对阅读,在语文阅读的路上走得更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引言
        对小学生而言,其理解、认知能力有限,要想理解、明白一些事物有一定的难度。若能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这对于学生今后语文和其他科目的学习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重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喜欢上阅读,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难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阅读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多,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但是学生的阅读兴趣却不断降低,难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阅读中,从而造成学生阅读能力难以提高。
        (二)重技巧传授,轻能力培养
        事实上,阅读是一种需要慢慢培养和熏陶的能力,而非一种可以通过掌握技巧而完全培养出来的能力。但是,语文试卷中,阅读的所占分值很高,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能够拿到满意的分数,便会以得分为目的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培养。这种培养多体现在阅读技巧上,教师的阅读技巧可能会涵盖各种句子的分析方法等,种类繁多,可以在考试的时候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拿到分数。分析阅读能力的本质,会发现阅读是一项极具包容性的行为,“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读起来便是不同的味道。文章本身是具有这种容错性的,也尊重阅读理解的多样性。但在教师统一的培养方式下,学生的阅读方法一致,结论一致,丧失了自身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这样的阅读是没有价值的,无法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帮助。因此,教师应当着重改变自身语文阅读方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有自己的看法,并积极保留自己的看法,让阅读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若是对阅读不感兴趣,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更不用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所以说,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学生自身感兴趣了,才会全身心投入进去,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要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心智不成熟,思考事物也只会看表面现象,对于具备吸引力的事物会感兴趣,反之则不然。因此,在进行课文阅读的时候也是如此,生动有趣的课文学生会非常喜欢,而枯燥乏味的课文学生不但不喜欢阅读,反而还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久而久之也就丧失了阅读的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在给学生选择阅读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学生的特征,使阅读内容既有趣又有深度,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融入其中展开深入阅读,并在他们心底播下一颗阅读的种子。


        (二)重视学生的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诚然,学校教育更多的是一对多的统一教育,但教师依然不能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及每个学生的独立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家庭环境不同,性格成长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性格和成长过程反映在阅读上面,便是阅读偏好的不同和阅读能力的差距。阅读没有贵贱之分。因此,这种差距教师不应当予以纠正,也不应当予以统一,而是应当鼓励学生在阅读偏好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差异性,而在阅读能力的差异性方面,教师也不应当强行要求所有人一个标准,应当因材施教,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级,对不同层级的学生给予不同的阅读标准。比如,学困生以读准字音为主;中等生则需要流利阅读并理解大意;优等生则在中等生的基础上增加情感理解等方面的阅读要求。唯有如此,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阅读中收获快乐,在阅读中磨炼自我,在大量阅读中逐渐培养起自身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爱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学生喜爱阅读,那么他们会废寝忘食地参与阅读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将爱好与读书有效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平台的设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讲述书籍中的内容,并分享他们阅读后的收获,这样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在彼此分享中获取更多的阅读技巧与感悟。
        (四)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技巧的指导
        这一方面必须要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广大教师除了要重视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与甄别,还需要注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技巧。这一方面主要从两角度分析,一方面广大教师在实际课堂当中,需要指导学生对课外知识只需大致阅读,主要掌握课外内容的有效信息即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在实际的课外阅读当中,广大教师需要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问题进一步地提出有效策略,从而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五)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在传统的中国教育中,评价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对学生该学期的表现进行单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往往带有一些主观色彩,不够客观,对部分学生而言不够公平。在阅读相关的评价中,教师应当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评价。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互评、自评等多种方式来从评价主体上达到多元化;其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的成果展示,如读后感等。然后,教师可以采用学生留言、网上匿名评价等方式,从评价形式上进行创新,让学生能够被创新的评价所吸引,认真吸取评价中的意见和建议。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并不局限于师生之间,还可以有更多人群的参与,如网友、家长等。这些人群站在完全客观的角度,可以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让学生明白自身目前阅读的效果和水平,从而在下次进行阅读时,可以结合上次阅读的经验教训进行改进,以力求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久而久之,学生在一步步的改良过程中,便会探索出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继而终身受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形式,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的读物,在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海霞.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浅析[J].学周刊,2021(03):131-132.
[2]尹彬.试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3]漆铭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1):55.
[4]梁美玲.学生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课外语文,2019(31):9+11.
[5]郑海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知识窗(教师版),2019(06):88-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