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引入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7期   作者:周丽
[导读] 通过诵读、学习《小古文100篇》,我们不仅窥见了古人的智慧、文采和修养
        周丽
        深圳市坪山区碧岭小学
        【摘要】通过诵读、学习《小古文100篇》,我们不仅窥见了古人的智慧、文采和修养,也发现了不同类型的小古文与现在倡导的新教育
理念不谋而合。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要求。将小古文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不仅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利,而且对其学习语文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对古文引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古文   语文教学 渗透
 
        从教15年,我在班上一直进行的“小古文天天读、日日记”的活动。通过整理、分析,我和学生一起将100篇小古文归纳整理了以下几大类:言物篇、智慧篇、明理篇、寓言篇、传说篇、经典篇、勤勉篇、典故篇、成语篇、散文篇、经史诸子名家名篇。通过诵读、记忆,我们窥见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文采和修养,发现小古文中包含的诸多教育思想,竟然与现在倡导的新教育理念不谋而合,而且小古文的渗透,能够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能够使得小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基本言行得到有效的规范。既丰富学生的语言,又能潜移默化的提高写作水平。从而,多角度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借小古文拓宽朗读外延
    小古文大都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以及特有的气势和神韵,而且篇幅短小,占时不多,特别适合朗读。如:关于乡村即景的小古文
                   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我后行。
                                          芦 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小古文,只有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到它的妙处。而对小学生来说,独立读通古文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所以,教师首先要流畅自如、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通过老师语句的停顿、词语的轻重、语气的选择、节奏的缓慢来感受文章的大概意思,适当的做断句标注,然后再逐句指导学生朗读。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出文章的停顿(句逗)、语调、语气。再进行个性化的诵读,可以像古人一样,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读,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场景,边读边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性认识,又为学生对古文的理解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加强了学生对古文文意的自主感悟,进而进而拓宽了语文朗读的外延。     
二、借小古文培养爱国情怀
在教授《中华少年》时,我融合了小古文《少年中国说(节选)》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通过朗读、理解、感知,让学生形成共识: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让国之情、国之爱、国之骄傲悠然而生。同时,通过校园文学节系列活动:课文朗诵比赛,着盛装,加入击鼓表演,完美展示古文风韵的同时,又课本内容相融合,既拓宽了教学外延,又增添了文本内涵。既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核心理念,又顺势推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以小古文的内涵为引领,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挺直脊梁,在语文课堂里拥有世界眼光、民族情怀。同时,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培养爱国情怀。这些朴素哲理,早已漫润于每个国人心中,这一切,都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三、借小古文促进拓展迁移
         积累背诵文言文是语文素养的积累之一,短小的文言文故事生动有趣,节奏明快,内容深刻,不仅有丰富的内涵是祖国语言文化的优秀遗产,还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读书习惯,如:读书要得法相关的古文
                               读书
           飞禽走兽, 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 ,则于禽兽何异?
         
                              读书有三到
         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这些小古文,不仅激发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兴趣,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还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与此同时,鼓励学生改编课本剧,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选取适当的小古文,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乐学、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让学生终生受益。  

四、借小古文展示习作风采
小古文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小古文也凝结了古人思想和育人智慧。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审美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从小古文当中汲取传统文化的思维,比如《花之歌》这篇文章教学的过程中,我引入了《菊》这篇小古文: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从经典语句的角度入手,让学生联想画面,从小古文的字里行间领会对花的描述,并组织学生改写古文内容,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更好的了解小古文的妙处。从而更好的联系课文,理解作者的用意。附几篇学生改写的小古文:
        荷花盛开,清香怡人,其瓣如叶,如船。其色或红、或粉、或白。惹人喜爱。性耐热,酷暑降临,百花盛开,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罗嘉锐)    
        梅花吐蕊,清香袭人。其瓣星星点点,如繁星,如彩蝶。其色或白,或红,或粉,五彩缤纷。性耐寒,傲雪迎寒,冰心玉骨,唯梅独盛。(柯雨杰)
    桂花盛开,香气扑鼻。其瓣如米、如星。其色或黃、或白、或浅、或浓。形状小巧,香气浓郁。校园百花,惟桂最美,犹如仙女。(张晓雪)
        学校多木棉。待到花开,一片火红,东风吹来,花落如雨。清香无比。其瓣如心、如船。其色艳丽。性高冷,无需叶伴,开出繁华,美不胜收。(廖玉琪)   
        这样的文段描述,用在平时的习作中,习作顿时高大上起来。
                             
五、借小古文培养解读能力
        没有小古文,汉语的世界就像是天空没有星光,《小古文100课》的编著者朱文君曾如是说过。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小古文的渗透,通过不同的方法比对,让学生更好的对文章内容进行体会。学生借助各种学习方法,教师加以指导。这使小古文的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清晰的印象,再通过自读、自译、讨论、质疑、自结,理解小古文,然后再回到课文中,课文的解读自然是轻松愉悦的过程。这种渗透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将学生的学习从传统的只是服从、被动接受提升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高层面,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发生了质的变化。
        
 结束语

小古文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的精髓,将小古文渗透到语文教学,既是渗透中华文化的内涵,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而更能加深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有助于学生明理、修身、养性,小古文渗透在语文课堂中,将繁杂的知识体系,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来增强学生们的理解能力,符合小学时期的记忆特征,能够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让学生们的学习更具乐趣性。

【参考文献】
[1]杨清涛  浅谈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文学教育,2016(11)
[2]张铁群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门中国校外教育,2015(30)
[3]吕刚 重拾语文真味 找回华夏墨韵——论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J].新校园(中旬),2017(5):45-45.
[4]张世璧.浅谈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中的体现——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思想教育[J].新课程(中学),2013(1):1-1.
[5]宋红苍.浅论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教学方式[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7(12):146-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