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7期   作者:李发权
[导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李发权
        贵州省贞丰县第一小学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精神成长。美育就是指美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美感,准确地分析和对待周围的事物,并能分辨善恶美丑、是非对错。因此,教师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到的熏陶、感染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1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重要性
1.1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充分感受到书本所描绘的自然美和精神美,进而提高其审美能力。
1.2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够成熟,这时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中提到的自然美景、人物可贵精神品质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1.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学生在美育的作用下不仅提升了审美能力,还陶冶了自身情操,进而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方式
2.1结合图文资源,渗透美育教育
        我们对美最直接的体验就是从形象上进行判断。小学生思维发展存在局限性,对于形象美的感知更加强烈。语文其实是充满美的一门学科,语文和其他学科有着较大的差别。小学语文的课本充满着无限的魅力,选材也极为讲究,小学语文课本选取的文章大多数都是名家名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丰富、生动的形象,为学生设计美育情境,启发学生从形象美中思考美的价值。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美育教学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清晰地认识到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到蕴含在课文当中的美好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进行教学时,逐步引导学生对课本当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逐步对学生渗透美育教育理念,让学生能够激发自身对美的追求。
2.2从课文的语言描述中发现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运用的语言都是佳作。词汇精美灵动、句式规范而灵活、修辞方式也灵活多变,这些都是美育极好的素材。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从语言的内涵和技巧两方面去发现美、感觉美。我国的汉语言文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教师应带领他们去感受、领悟、体验,让学生思想得以锻炼,情感得以震撼,爱上文字、爱上语文。比如在《桃花新木》中词句清新、《观潮》中语句澎湃激昂、《匆匆》语句简洁,但又具有浓浓的诗情画意、《十里长街送总理》人们严肃悲壮,《丑小鸭》里语言质朴通俗,富有童趣。这些语句都耐人寻味,值得我们师生细细品读。


2.3利用情境创设美
        美感重点在这“感”字上,曾经有教育学家把美育也称为“情育”,情感也是教育的灵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情境中,让学生通过文字的描述能够看见人、物的形态、闻到其中的味道,通过自己的感觉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忧其忧、思其思。如“桂林山水”的学习中,学生头脑中产生一副优美的山水,亲身感受到桂林的水净、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欣赏了桂林优美的风景。随后结合现在的空气污染、土地污染,让学生们意识到地球受到严重的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受到重创,我们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威胁。我们要保护自然,我们应当积极改善自然,换我们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这些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知美、赏美、爱美、创美的情趣。
2.4通过朗读指导,渗透美育教育
        小学语文的美感不应当只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时,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大声的朗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结合自身对美育教学的理解,深入分析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一段内容后进行指导,鼓励学生能够主动发表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看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境,让学生能够深刻感悟到文章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不仅在于文字所呈现的直观世界,更在于读者基于文字产生的联想与想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汉语独特的韵律,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在抑扬顿挫中构建情境,深入感悟。理解、拓展文字中的审美意境,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把抽象的语文课文通过学生的想象具体化。例如,在《走月亮》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配乐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在诗一般的文字中,想象作者与母亲在月夜下走路的情境,体会作者对月亮与母亲的情感,从而理解文中的意境美。
2.5通过实践活动,渗透美育教育
        利用语文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渗透美育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美好品质以及人文素养,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课外的实践体验活动进行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学习过程当中。利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当中感受到语文当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审美体验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在学习了《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探索活动,收集、整理古代神话故事,并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再如在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期间,教师要求学生自主设计节日活动,引导学生反复尝试和历练,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资源,积极探索课程中的审美元素,为学生创设美学环境,启发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进而创造美。
参考文献
[1]胡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元素[J].文教资料,2016(15):46-47.
[2]陶荣琴.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的意义反思[J].才智,2015(29):177.
[3]田永茂.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03):44-45.
[4]董德勇.渗透美育教育体会语文之美——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策略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3(08):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