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伟
北京市金盏学校 100018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狭义的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广义的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何为传统文化?就是历史上曾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经典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财富。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社会发展的基石、国家强盛的顶梁柱。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挖掘传统文化、美育师生心灵呢?
一、传统节日习俗,激发爱国情怀
小学人教版一下第四单元的《端午棕》这篇课文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课文,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的传统文化的同时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如: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同学们自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了吗?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此时播发“屈原视频”同学们,看了屈原的故事以后,你能说说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吗?学生答:屈原是个忧国忧民的人,爱国的诗人,和祖国共存亡的人。屈原投江以后,老板姓又是怎么做的呢?学生答:每年的五月端午节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学生答:人们为了防止鱼虾伤害屈原的尸体,就用粽子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二、吟诵古诗词,弘扬节约意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学习在语文学习中占很大一部分,古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字字句句表达情感。如《悯农》这首诗,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意境的创设是不可缺少的。这首诗教材中比较简单的一首,描写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烈日下除草松土,汗流浃背。第一步,学生先自由读,这样的的感受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是没有办法体会到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播放了农民耕种场景的视频,体会炎炎烈日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第二步根据视频资料听老师范读,(适时点拨锄草的动作体会辛苦,行动缓慢吃力,在朗读时语气重而稍慢。)第三步指名读。第四步齐读,第五步配乐诵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三、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塑造完美性格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因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塑造,使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健全、大度宽容的人。《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也是古代蒙学教材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它以三字断句,句句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
(一)情景导入:图片(古代私塾)古代孩子学得书就是“三字经”(二)知故事,明事理:《三字经》三字一句而得名,三个字一句看起来简单,背起来也不难,可这里面藏着许多经典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呢。播放《孟母三迁》故事视频,边看边想: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孟母搬了几次家?最后搬到哪里?为什么?这个故事提炼起来就是我们要学得《三字经》里的六个字: “昔孟母 择邻处” 适时讲《孟母断机》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 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 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 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 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妈妈为什么生气?(孟子逃学)机杼断了结果怎样?(不能织布了)妈妈想告诉孟子什么?三字经里也用了六个字记录了这个故事。出示:“子不学,断机杼”在家里父母是怎么教育你的?(畅谈)在我们的成长的每时每课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教育,让我们珍惜他们的付出,努力学习汇报他们,汇报社会!
四、体验传统文化知识,感受美就在身边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人们祭奠祖先、英烈的节日。在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期间有踏青、插柳、扫墓等多种活动。而对清明节时祭奠的人,孩子们并不了解:我们为什么要祭奠他、缅怀他?空洞的说教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课下让学生听父母讲一讲已故的亲人的平凡故事。课上说一说听了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已故的亲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要求父母辈把先辈的事迹给他们介绍的完整、具体、生动,使其更具影响力,更能激励人,更会感受到先辈的可敬可颂的精神,更能传承其人生的美德,产生其爱的情感。同时,孩子在讲述过程中要求自己能大胆上台表述,层次清楚,言语清晰,锻炼自己的胆量和语言发展能力。一个人要会爱亲人,为什么要爱他?一个有爱的人,必然会尊敬师长、热爱父母、同伴互爱的好品质。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都是春节。小学人教版一下第八单元的《春节童谣》是一首简短而朗朗上口的小诗大概内容是:“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如何感受春节呢?首先为过春节要买的衣服、食物、装饰等物品做一个计划,让孩子对过年有期盼心理,同时让孩子明白他是家庭一员,应该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其次,在购买时孩子可接触社会,认识各种东西,知道不同的购买地点和购买方式,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理解了消费这一社会行为。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他会感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价值,增强家庭意识和责任感;还会从中体验到父母劳动的辛苦。最后带着孩子去选购福字,让孩子将福字贴到门上,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将福字倒着贴,让孩子在感受春节气息的同时又了解语言的妙用。准备一张纸,一支笔,一把小剪刀和孩子一起写春联、剪窗花。从动手开始,感受春节,也加深了对春节的印象。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扩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明了古代卓越的艺术、灿烂的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又使中华文化得以不断传承。课堂是主阵地,教学过程中激发“爱国情怀”“节约意识”“塑造完美性格”“感受美就在身边”等都是在净化师生的心灵,让传统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