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如何构建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7期   作者:韩素芹
[导读] 基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也进行了适应
        韩素芹
        博兴县湖滨镇寨郝中心学校 山东省 滨州市 256511
        摘要:基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也进行了适应,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积极展开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帮助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立德树人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目标。通过高效率挖掘语文教学资源,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创新了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可以自然接受各种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了如何构建立德树人的小学语文高校课堂,进而着重探讨了小学语文德育课堂构建策略,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语文;课堂;构建对策
        前言
        小学教育中语文课程是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主要学科,合理、有效的对语文课程展开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变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更进一步的开展小学德育教育。
        1.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课堂教学现状
        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应增强教师对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的注重,根据学生实际特点,影响和谐、轻松的教学气氛,使得学生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感染到思想道德。然而,实际教学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语文德育课堂有效构建,对学校立德树人理念实施无任何帮助[1]。
        1.1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德育教育不注重
        传统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都已经习惯性灌输学生各种文化知识,积极教授学生各种语文知识点,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达到应试教育需求,但是并不注重德育教学,许多教师都觉得德育教育是品德课程教学任务,亦或家长进行教育培养,语文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应教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升学。
        1.2语文课堂中学生对德育课堂兴趣不高
        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德育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是立德树人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了培养学生道德品格,应注重学生主体性,积极培养学生兴趣。实际进行德育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没有对德育课堂产生兴趣,不想参与其中,部分学生也是听惯了教师日常大道理,没有任何的心理触动,导致教学效率低。部分学生也受到传统教学方式影响,教学过程单一、枯燥,吸引不了学生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差[2]。
        2.立德树人下小学德育课堂构建
        传统的教学观念都是填鸭式的强迫学生接受知识,学生位于被顶位置,德育课程更为无聊,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更为严重的是出现了厌学心理。作为教师应想办法让学生变为课堂主体,吸引学生兴趣,从而指导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另外一方面能推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接受各种教育最佳时期,德育可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同时立德树人顺应新课程改革需求,不但能对学生实施知识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个性发展[3]。
        2.1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
        小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主动思考,从中获取更大的进步,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建情境课堂,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解决问题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更是对自己的挑战,积极主动的展开各项探讨活动,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此情境中,由教师主动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并通过掌握的语文知识技能对其有效解决。

学习整个课程当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基础上,还应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存在的问题,教师充当指路人的角色,面对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根据知识举一反三,并对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教师按照这种模式和学生一起讨论,并提出心中疑问。教师借助提问,为学生进行有效讨论指引正确的方向,以促进问题的及时解决,此时,学生应保持积极的态度,在提出问题的作用下,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积极注定的解析提出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最终做到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及有效掌握。
        例如我们在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课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想象课文描述的场景,进一步了解大青树下的学生们具体的学习生活。接下来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认识课后的生字并组词,通过阅读,对本课课文有了初步了解。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在《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课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学,同学们可以再次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分组进行探讨,之后的答案均有学生回答。对此,教师首先要做的是鼓励和肯定,紧接着,顺势步入本节课的主题。通过对本节课的深入学习,我们了解到大青树下的小学中,小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揭示了本课主题,并升华了学生们的情感。
        2.2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德育教学依据,建立高效课堂
        学生作为班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之间的情况都是各不相同的,这也导致了每个学生具备的能力是不相同的,当然还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实际情况为教学依据,高度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自身优势的发展方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勇于摸索,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作业,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自身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不同的学习作业,营造良好氛围工学生不断思考及深入探讨,认真学习教学内容,争取更大的进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保障教学质量,巩固教学知识,教师延伸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练习作业,可合理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阶段、提高阶段、拓展阶段。学生考虑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教师为学生明确教学方向,促使学生解决符合自身条件的题目同时,向下一阶段发出挑战,由此,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动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得到了提升。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2.3促进阅读训练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育探究能力的提高
        曾有著名的教育学家提出,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及其重要的,倘若将阅读与语文有机结合起来,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小学时期,语文阅读教学都是教学中的重点以及难点,与此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从上一年级开始都一直受到教师注重。另外,合理有效的阅读还可以提高学生自身写作能力,积极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阅读材料中的内容,让学生可以真正了解语文中的知识点以及含义,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高效率培养学生写作以及阅读提供帮助,进而发掘出自己特有的见解,扩展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运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只是单纯的阅读,语文综合能力不足,那么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就会变的毫无意义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阅读与训练相互结合,在教学课堂中,以“以人为本”为教育理念,促使学生有效积累语言并合理运用。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综合育人,方可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最行之有效的路径,不可让快乐的生活改变了教育初心。作为教师,我们做的事情不能有半点马虎,尽管这样做不是应试教育最好的方法,但是每位教师都应意识到,这样的努力在学生身上是终身受益的,坚定教育目标,培养高尚情怀,以德树人。
        参考文献
        [1]秦晓丽.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语文德育课堂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8):48-49.
        [2]冯喜胜.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下),2020(03):92-93.
        [3]段林桥,王剑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表达[J].中国教育学刊,2020(03):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