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7期   作者:郑燕秋
[导读] 课堂效率的提高是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没有科学、有效的具体教学措施
        郑燕秋
        广西贺州市铺门镇中心学校, 广西 贺州 542800
        摘要:课堂效率的提高是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没有科学、有效的具体教学措施,设计得再完整、再完美的教案和教科书也都只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效果。小学生正处在懵懂、好玩的年纪,上课难免会出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求知兴趣,使他们主动且专心学习,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措施分析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1.1教学模式太过陈旧
        当下,还是有部分学校采取学模式依旧是传统的模式,这些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需求了,与老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不相符。在语文教学上,主要是以课文为主,很少给学生发展兴趣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生很难融入课堂,也没有积极性,对自身学习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2教师的理念缺乏创新
        现在仍然有一些教师个人理念没有足够的创新,他们在进行授课之时,一般采用按部就班的方法,不会认真考虑学生年龄特征以及个性特点。虽然有些教师已经意识到需要进行创新,但是他们创新水平有限,很多时候还是被限制在原有的教学方式之中,影响学生的发展。
1.3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
        有很多小学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他们把更多中心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上,使得在进行教学之时习惯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多练习题目,多寻找解题技巧。如此,虽然能够让学生成绩提高,但是学生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2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语文课堂的教学基础是以文字为主,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性阶段,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氛围低沉,师生互动交流较少,学生被迫学习 。有效营造积极的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3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措施分析
3.1创设教学情境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语文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深度挖掘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基于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直至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例如,在教学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开国大典》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就可以提前借助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课件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然后基于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激动、迫切的心情。引导学生从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的反应来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老师播放相关视频,把学生带回到1949年10月1日,最后让学生跟着课件去理解重点句子,学生会对这一段历史有不一样的体会。
3.2注重对小组进行优化设置
        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方式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更加高效。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黄金时期。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语言学科,是这个阶段的重要科目,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主要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小组设置的优化。这主要是指教师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配与组合。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组分配的时候可以将内向的学生与外向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内,让他们之间相互感染和影响。又如,在教学《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推举几名同学来表演。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3.3开展实践活动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构建与运用语言,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那么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开展适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理论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开展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果学校有条件,老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去北京圆明园遗址进行参观,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圆明园的景观,然后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果学校没有这个条件,老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后任务,让学生自主调查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可以通过网络,也可以通过书籍,然后做一个简单的报告在课堂上汇报,完成教学。
3.4改变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要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教师就需要改变自身理念,积极学习并应用新学习模式,促进教学活动全面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的主体人物是教师,学生属于被动的学习个体。学生在这种形式之下很难培养起自己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不会很高。所以,应当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加强学生主动参与度。
3.5创建问答教学情境,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
        小学生天性好玩,对枯燥烦琐的语文学习兴致不高。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建相关的问答教学情境,营造积极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动性。例如,在讲解《画杨桃》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个完整的杨桃及其多种切面,并以“杨桃是什么形状的”为题展开问答教学,引导学生发挥其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问答情境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目标。
3.6定期阶段总结
        阶段总结是系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在大脑中构建大纲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学习整体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体现。总结的形式可以是一次谈话分享会,也可以是一次写作考察课,无论哪种,都要以较高的学生参与度为先。学习不是分散的。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上十分用心,围绕一个主题的不同方面选取了不同文本,一整个单元联合起来,就能让人体会到其中的主题。小学生可能没有整合体会的意识,需要教师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
3.7引入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思维脉络图”或者是“思维概念图”,它主要是通过各种形状图框,以及特定形式的箭头和颜色来组成的基本结构,具有极强的思维发散训练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故事中各个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升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能力,更从一些事件中学会一些道理,懂得一些生活经验,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
        如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看到不同的景象,作者就是通过这样丰富的想象描写出女孩看到的烤鹅、奶奶、火炉等。老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几遍童话故事后,尝试以“火柴点燃”为关键词,进行思维导图的发散式联想,让学生将每次看到的图像、关键词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在大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提升童话阅读的教学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课程理念之下教师应当运用新思维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全面改进,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兴趣,便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活动里,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培养,进而使得学生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郑丹. 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 神州(上旬刊), 2018, 000(013):56-57.
[2]熊秀梅. 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研究方法[J]. 读与写(上,下旬), 2019, 016(031):62.
[3]郑春梦. 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 文渊(高中版), 2019, 000(007):309.
[4]邓晶. 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 东西南北:教育, 2018(5):314-3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