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渝帆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市沙坪坝区 400000
摘要:告状行为是幼儿园中普遍存在的行为之一,也是教师最容易忽视的行为之一,但这其中暗含着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不可轻视。告状行为是幼儿在日常活动或游戏中如果遇到自己的利益被侵犯或者他人的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教师在应对此类行为时,应当尊重、平等对待并且鼓励幼儿,对不同类型的告状行为采取不同应对策略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大班幼儿 告状行为 应对策略
一、概念界定
告状其实是人与人相处时,处理矛盾纠纷的一种手段。幼儿在日常活动或游戏中如果遇到自己的利益被侵犯或者他人的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时就会向教师发起互动。告状行为有多种类型,原因也各不相同,在幼儿园、小学甚至初高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告状行为,尤其是幼儿园。例如:大班幼儿在遇到别的小朋友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事时 ,就会举手告诉老师,认为老师可以主持公道,让老师来约束他的行为。教师应理性看待告状行为,不能置之不理,这可能会错过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或者社会性交往能力的最佳时机,也不能“样样都管”,将时间都浪费在无意义的告状行为上。
二、告状行为的主要分类及相应特征
(1)求助型告状
幼儿园儿童在受到来自外界的攻击、不平等对待、言语侮辱等情况时由于自己不能独立解决此类问题会采取求助型告状,目的是找到老师寻求保护、赢得公平。幼儿的攻击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可能是受到家庭或者学校的影响,但这种行为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改变的。所以教师可以把握住机会实施相应的教育以纠正错误的行为。
(2)求罚型告状
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由于社会交往能力弱,尚不能适应集体生活,在遇到与同伴意见不统一等情况时,可能会和其他同伴产生矛盾,因此就会产生报复心理,希望通过老师来达到惩罚同伴的目的。
(3)求赏型告状
此类告状行为的幼儿是为了赢得外界的表扬和奖励,通过向权威人物比如教师述说自己做的事来获取精神或物质奖励。
三、对于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一)教师应尊重、鼓励、平等对待幼儿
幼儿爱告状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习惯于幼儿的频繁告状,在幼儿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耐心倾听,在幼儿园里幼儿最信任的就是老师,他们依赖老师解决问题,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在幼儿告状的时积极解决,才会在幼儿心中留下好的印象,成为值得依赖的角色,如果教师遇到告状行为置之不理,或者是偏心对待,那么在往后的生活中幼儿就不会全身心信任老师、服从老师。
除此之外,教师应当鼓励幼儿建立自信,学会积极表达,独立解决问题。老师在日常行为中也应该约束自己遵守规则,因为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教师多样化的指导方法
1.针对求助型告状幼儿
首先,教师应该告诉求助的幼儿不要害怕,求助老师是正确的做法,然后了解清楚双方的矛盾来源,以免冤枉无辜,在了解清楚来龙去脉以后,教师应当公正对待,对有错的一方采取适当措施,纠正行为,以免行为再次发生。面对求助型告状,教师应当在往后生活中帮助幼儿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直都靠师来解决问题,这可能会导致往后的生活里幼儿都依靠他人解决问题。
2.针对求罚型告状幼儿
求罚型幼儿心理发展比较不成熟,不会自己处理消极情绪,于是选择通过老师来达到自己报复他人的目的。幼儿利用老师来惩罚同伴的做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不能助长这样的风气,否则等幼儿尝到告状的甜头以后,会变本加厉地对老师告状。所以教师应当严肃对待这种情况,告诉幼儿不应该利用教师来达到自己个人的目的,应该正当使用权利。
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帮助幼儿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排解消极情绪,转移注意力到其它方面,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到不必要的地方。
3.针对求赏型告状幼儿
此类型的告状幼儿主要是为了得到外部奖励,比如说是教师的小礼物或者是口头表扬。大班幼儿对自己的评价仍然依靠外部评价,他们会根据教师或父母对自己的看法来评价自己,教师或父母如果表扬或鼓励了他们,他们就会感到非常高兴,于是下次会采取同样的举动。但是教师也不能说类似“管好你自己”这样的话,不仅会打击到幼儿的自尊心,而且还会让幼儿对自己的道德认知产生怀疑。
(三)教师应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学习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幼儿告状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大班幼儿道德发展阶段仍处于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幼儿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所以教师在这一阶段就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帮助幼儿获得相应的道德观念,塑造相应的道德行为。当告状行为发生时,教师应当首先判断此类告状行为是否有意义,值得去介入。如果告状行为无意义,那么教师就不应该对此作出批评或表扬,以此来消退幼儿的无意义告状行为。如果告状行为是有意义的,那么教师就应当抓住时机作出回应,判断幼儿的行为是否不对,及时指导和提出解决措施,对作出错误行为的幼儿进行批评指正,然后因势利导,在班级里开展相应的活动以起到教育整个班的效果。如果双方都没有错,只是立场不一样,那么教师就应当让幼儿自己思考应该怎么解决冲突,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逐步社会化。所以教师应当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幼儿的告状行为发生时判断是否应该介入,及时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郭锦娜.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J].华夏教师,2016(05):15.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学前教育研究,2002(01):77-79.
[3]黄嫣. 教师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4]高楚菲.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1):118.
[5]逯丹.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143-144.
[6]苏红宇. 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8.
[7]李迎.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8.
[8]刘季萍.教师应对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2017(28):151
[9]余巧仙.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J].幼儿教育研究,2017(05):58-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