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强
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高明学校 四川 成都 641421
郭沫若先生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已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在新课改下要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在高效、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让更多的学生爱学物理、学好物理。
一、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1认识国家物理新课程理念的内容: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在认识的基础上,去体会、钻研、运用到教学中来。
2认识新教材的优点.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主要优点有:(1)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有趣。鉴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新教材采用了大量插图,生动、形象,用学生的话说跟看小画书似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致同学们”这部分内容用了11幅插图,而《声现象》这章用了35幅插图。(2)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如在教材中介绍了电冰箱、飞船返回舱、记忆合金、纳米技术、绿色能源等。
3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物理知识由教师做实验得出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新课程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
3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课改 的基础上,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物理知识由教师做实验得出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老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趣味性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催化剂。物理概念、定律、原理都是抽象的,是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最大障碍,要消除它,最好的方法就是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激发兴趣,上好第一节课,是做好每堂课的引言。第一堂课与每堂课的开始是学生生注意力最集中、好奇心最浓厚的时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采取多种方法刺激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比如讲述物理学领域的科技成就、或者知名物理学家的事迹。
第二、保持兴趣,抓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掌握教学语言的艺术。语言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要准确精练。准确精练是第一位的,物理学是严谨的自然科学,其中的定律、概念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达。另外,教学语言要幽默生动,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个人仪表和举止。、
第三、保持兴趣,理论用于实践。知识来源于实践,最终要指导实践。课堂固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但日常生活实践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验证知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不仅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长久性的有力手段。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只要学生对物理现象感兴趣,就会主动、自觉地去学习,会乐于观察生活,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会习惯性的喜欢问为什么,进而热心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
三、注重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的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根据这一思想,新教材将电学中《电路的连接方法》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能从中获得直接感受和丰富体验的认识活动。在中学物理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展,在实验教学时采用分组探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让学生按照科学家认识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从中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其要点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在教学《电路的连接方法》探究过程如下:
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要求两盏灯都亮。
我从中选择几个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 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
1改变电路,只让一盏灯亮,另一盏灯不亮。学生分组探究,寻找方法。
有的学生连接成并联电路,有同学连接成对其中一盏灯短路的电路。分别把他们连接的电路画在黑板上,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串联有区别,我由此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大家发现用这两种电路都可只让一盏灯亮,另一盏灯不亮,我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和电路的短路连接方法。
2交流结论,互相补充。学生们不但可以得到短路的方法和定义,还会加深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理解。
通过探究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在探究中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们较好的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
对于实验中学生初次接触的仪器、实验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之处,实验前老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指点。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正确使用仪器,谨慎操作;尊重客观事实,不拼凑数据;实验完毕后自觉整理并爱护实验器材等等。实验后,还必须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学。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己的体验,参与和探究的学习方法。教与学的关系体现在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学生只有在双向互动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这一主体直接参与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所处的学习主体地位出发,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建立起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育中不可能将大纲上所要求的内容都教给学生,更谈不上未来的知识了。如果此时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可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标,有计划地补充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这种能力将会对学生受益终生。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能不断探索“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一定会翻开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2廖伯琴、陈峰等编著的《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