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丁堡镇中心小学 广东 茂名 525345
摘要:e+时代背景下开展教学工作应当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传统教学中“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模式显然在某种程度严重忽视了中间生的培养与教育。本文着重研究了中间生的个性心理以及群体特征,明确了e+时代背景下小学中间生教学的整体思路,以望能够引起广大教学工作者的关注。
关键词:e+时代;小学;中间生;德育工作
前言:毋庸置疑,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在某种程度上深受德育教育的影响,在以往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教学领域十分认可“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思路。受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怎样抓好两头学生的教育,保障班级优秀率以及合格率得到充分的提升是每个学校甚至每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关注的重点。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更需要全方面素质发展的现代化人才,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充分满足当代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现代社会以及教育领域对于中间生的关注不断提升。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强化对于中间生的教育,保障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e+时代中间生的个性心理以及群体特征
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开启小学中间生德育教育之门的不二法门就是深入的研究中间生的群体特征以及个性心理。相较于优等生,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小学中间生的群体特征以及个性心理有如下表现。
1.1、主体性
现代德育领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球形素质结构是一个正常班集体最为明显的基本特征之一[1]。作为当下构成班级素质结构的主体之一,中间生的比例较大,因此是我们开展德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对象。中间生的倾向性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整个班级,甚至可以说中间生的素质状况往往是一个班级学生总体素质的镜子。
1.2、不稳定性
可塑性以及波动性是素质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促使中间生十分容易受到非智力因素以及智力因素的客观性影响,进而受到严重的分化影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得当的进行处理,那么中间生就很可能进过一定的努力向着优秀的方向转变,用一种黑马的姿态闯入双友队伍中,并且能够产生一种不容小觑的模范辐射作用;反之,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对其进行得当的处理,任由这些学生自身的发展而发展,开展教育工作也没有严格的根据个体的特点进行强化,很有可能会对整个班集体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限制德育教育的成果。
1.3、弱惰性
如果说不稳定性以及主体性是中间生的群体特征,那么中间生作为鲜明的个体心理特征就是弱惰性。首先,中间生的求稳心态。在中间生中流传着“先进太吃力、落后不光彩、中间最最安慰”的观念,因此导致很多中间生产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进而对学生难以报以充分的积极性。其次,中间生的从众心理。很多中间生都有着严重的不自信心理,经常会出现“随大流”以及“人云亦云”的心理。最后,中间生的进取心弱。当下学生群体中有着较大比例的独生子女,这些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较高,因此造成学生好逸恶劳的心理。
2、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生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基础,给学生不断的灌输艰苦朴素、热爱劳动、仁爱、勇敢、诚实、正直以及公平的思想观念[2]。作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德育教育是绝对不容忽视的。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于其进行德育培育作用更加明显,并且也是尤为重要的,小学生是我发展的后备军,是我国未来的希望,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念,确保小学生可以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作为小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对于中间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3、e+时代中间生德育工作若干思考
3.1、以人为本,转变教学理念
“抓两头带中间”的传统教育理念面对当下不断丰富以及完善的时代背景,已经开始逐渐显示出自身的不足[3]。随着当下不断深入的素质教育,教师应当在开展德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及时的更新与升级,真正将“人本主义”精神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充分的贯彻与落实,形成“重中间抓两头”的新型教育理念,促使对中间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力度得到不断的强化与升级。
由于小学中间生还尚未形成完善的道德意识,对于一些问题只有片面化的理解。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不断的引导与帮助,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将学生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加入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身的知识理念指引自身的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实践中促使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充分的提炼,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能力。其次,教师要通过不断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德育知识,逐渐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小学生明确“应当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3.2、爱心教育
教师对于学生态度的不同是导致学生在今后发展中形成不同能力水平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辅助更多爱心,崇尚爱心教育,用爱感化学生,教师要从尊重爱护和理解入手,对中间生倾注更多的爱,促使中间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信心,保障学生的人格魅力得到提升,真正实现正面转化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保障学生的交流频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促使中间生真正认识到他们并没有被教师遗忘,并不是自生自灭的独立群体,而是整个班级构成的一部分,在班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次,还应当重视沟通的艺术,对于中间生,教师应当积极地进行鼓励与表扬,对中间生的点滴进步也应当进行肯定,逐渐引导中间生意识到自身潜在的优点,形成积极进取的意识。最后,还要帮助中间生形成合作意识,通过合作促使中间生之间、中间生与优等生以及后进生之间融合与交流。
3.3、因材施教提升德育工作质量
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目标管理,因材施教,对中间生的个体差异报以高度重视,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贯彻落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自身在管理流程中应当扮演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将自身控制、指挥、组织以及计划的职能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例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确立目标教学体系,作为目标指导者,教师应当让中间生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确立一个能够涵盖个体发展目标与个性的目标,并且形成一个难度与可操作性适中、层次鲜明的目标框架体系。随后,教师需要对各种激励机制进行完善,作为动机激发者,教师应当制定激励措施,保障学生的内在动力得到充分的激发,引导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去创造性的完成和设计相关目标;再次,教师作为条件创设者应当创设一个良好的育人情境,真正打造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将中间生的畏惧心理逐渐消除,积极的创设各种条件,让中间生展示自我的才华。最后教师也是评估推进者,要对整个教学进行总结与巩固,做好各种评估总结,并且及时的建立档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
结语:总而言之,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做好中间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庞大且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全面地步入了e+时代,只有保障对于中间生群体特征以及个性心理的研究不断深入,将更多的照顾与关爱给予中间生才能够充分保障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陈绣缣. 网络时代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考试周刊, 2020, 000(013):159-160.
[2]郑金宏. 优化班级管理 主导德育教育——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分析[J]. 孩子天地, 2020, 000(006):P.45-46.
[3]邱业鹏.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工作渗透路径[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20, 000(00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