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加富
四川省绵阳中学英才学校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性统生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开展包括传统道德在内的中华性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的大中华文化底蕴,并激励他们去创造更大的辉煌。
关键词:发掘传统文化、自主学习、调动积极性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入,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联系生活实际, 发掘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已经渗人到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用导崇尚民族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做人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到“三省吾身”。为政者应该廉洁奉公,“慎独”:在对待别人的问题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而不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都非常有利于指导孩子学习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的民族还有着乐观辩证地看待周围的事物的哲学思想,他们认为“天道有常”,“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对于教育孩子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看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在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民间谚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其中的“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将心比心”、“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与目前的知识时代提倡的终生学习观、换位思考、坚守诚信等不谋而合。所以说,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简单、机械甚至错误地断定是封建主义的产物,它们中相当大部分的内容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思想精华,是人们从长期的现实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并深深地影响着整个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发展,没有为外来人侵击垮而在今天能够复兴的重要原因。学校要在生活实际中,发现发掘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们了解认同中国古代优秀的道德文化。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常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意识到这些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中所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儒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要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
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积极主动研究教学内容,发现教学内容、优秀传统文化和青少年存在的思想品德问题之间的关系,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达成课堂教学呈现更开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
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可以设计学生体验性活动和辩析活动,体验性活动例如:“学生体验盲人生活的困难、体验助人的快乐”,“学生体验无人监考下的考试对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的品德的作用”;学生辩析活动设计例如“未成年人上网的利与弊”:‘买了过期食品要不要与超市讨回公道?怎样讨回公道”;“宽容是软弱无能还是一种美德?宽容是否不管别人怎样,都应该忍认”。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手段强加课堂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初中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为对话主题,让学生自己引经据典,开展讨论。可以针对初中学生成长过程的各种问题,针对学生的兴奋点,根据学生对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各项教育内容的关注程度,确定各年级教材中教育话题。例如,初一学生的主要问题:“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不适应”、“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能正确认识自尊与虚荣心、不能正确看待面子”、缺 乏宽容心、不善于与它人合作”、“不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不能正确对待异性交往”↓“缺乏自信心,具有自卑心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懂得维护自己的学习权利、人格和隐私权",“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考试作弊”等。
四、以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模块方式呈现人课程内容,实现教材的综合化
解学生生活中问题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决这些问题也同样需要运用综合的方法,因而围绕生活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教材必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教材不再是以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知识逻辑来组织教材,也不是以学科知识拼盘的方式实现教材综合化。而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仁、义、理、智、信等主题实现教材综合化。我校通过组织学生诵读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菜根潭》、《格言联壁》《弟子规》、《二十四孝》等,有意识地在活动中,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们宣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传授给学生。
围绕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等知识分析问题,从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等角度思考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对于正确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亲社会行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力求使学生在探究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在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情感方面得到了体验。学习的过程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同样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中获得精神的体验和愉悦。学习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包括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他们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教材要求学生认知、体验、欣赏、反思、移情等心理结构的综合参与、全身心投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完整的生命投人的过程,成为完整的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最终达到培养健全人格这一根本目标。
思想品德教师该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努力实践,勇于探索,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展现,使《思想品德》新课程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
参考文献:
【1】余尚国. 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之浅见[J]. 中学教学参考, 2016(25):72-72.
【2】李向锋.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之浅见[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