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政元素融入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6期   作者:王建如
[导读] 新时代的的中等职业学校对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了新的要求:“立德树人需要贯穿教育教学始终”。
        王建如
        北京市供销学校北京100026


        摘要:新时代的的中等职业学校对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了新的要求:“立德树人需要贯穿教育教学始终”。学前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开端,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1]。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到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自觉地将个人职业理想同国家、社会的现实需要相结合,确保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学前教育;职业素养
        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新时代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接受新生事物和前沿观念有着天生的适应性,价值取向也趋于多样化,学前教育专业也不例外。教师必须把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坚持面对问题,切实正面回答,加强正向引导。根据学前专业课程自身固有的特点,转变教育教学的基本观念,努力挖掘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使“课程思政”落地生根,促进学生专业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有效培养。
一、思政元素融入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意义
        “思政”元素融入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因为中职学校教育阶段不单单是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阶段,也是学生逐步形成独立道德人格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所以,学校将“思政”元素融入学前专业课程,倡导并引导学生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等知识和技术技能,培养幼儿教育领域德技并修的专业人才。
        但是在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思政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专业技能的培训、就业率的提升往往是关心关注的重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元素挖掘力度不强。另一方面,在中职学校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学生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理论性太强,对自己未来就业帮助不大,因此很容易放松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要求,同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定位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学内容侧重于幼儿课程及幼儿活动的学习,因此消失普遍缺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内驱力。
        教师要思政教育融入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更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品德教育的目标。而如何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避免思政理论过于生硬、与课程内容脱节的问题,是学前教育类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思政元素融入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策略
(一)完善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如何将思政融入教学呢?教师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从而决定“怎样培养人”。比如,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职业其职业理念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教师要融入思政教学元素,首先要完善教材内容,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深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并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前途命运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为解决教师以及未来幼儿教师“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的问题提供参考。


(二)丰富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对教育法律的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四个全面”中,依法治国是具有基础性、保障性的作用[2]。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中,教师同样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纳入其中。在坚持课程定位不变的前提下,注重隐性渗透式教育,将专业教育和法治教育因素相融合,深入发掘各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法治教育元素,并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授课方式可以更多样化,比如利用多媒体、项目式、模块化、混合式、案例式教学等,对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知识内容展开教学,并通过一系列经典案例的介绍和讨论,让学生从小故事中感悟大道理,加强学生对幼儿权利保护的实际问题的认识,发挥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实践教学,规范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自习近平总书记“四有教师”概念的提出,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也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纳入思政教育的范畴中。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以“第二课堂”、社会活动为主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幼儿教师职业行为、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评价”等课程内容为实践课程的主渠道,然后深挖思政因素,帮助学生熟悉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和职业特点,掌握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落实“全方位育人”。同时,把专业课与思政课知识点进行融合,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理论,再将学到的知识在实习、实践中应用,寓德于教,寓教于乐,培养学生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3]。
(四)建立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
        在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融入文化自信的思政内容,可有效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
        教师可结合学科人文特点,采取集体备课形式,把一切育人元素调动和利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有效、合理地将文化自信教育内容融入教学;也可以通过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让思政教师提出专业的建议和意见,深化思政教育内涵;与此同时,让课堂变灌输为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外科技史、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常识学习,了解常见的幼儿科普读物和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思政内容建设,进而树立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素养的有效培养[4]。
三、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的综合体现,是新课程标准下中职学校思政教育开展的新要求。不仅要求学生的专业技能过关,还需要其具备良好的思想观念、职业道德水平。因此,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课程思政融合,坚持以价值导向,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搭建起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平台,帮助学生实现对自我职业素养的认知和综合问题处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兰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元素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28):164-165.
[2]赵虹.立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思政课,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现代职业教育,2020,(20):62-63.
[3]鱼慧洋.“课程思政”视野下对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科教文汇,2020,(13):109-110.
[4]陈梦明.“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新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4(2):38-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