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良
佛山市现代商贸技工学校 广东佛山市 528000
摘要:本文简单分析了理与视唱的内在联系,并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游戏化教学模式等教学新方法为切入点,阐述了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乐理与视唱教学的优化策略,旨在推动乐理与视唱教学效率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乐理与视唱教学
引言:乐理与视唱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出于对教学效率效果的考量,相关教师应当着重调整相应教学策略。特别是在中职教育阶段,由于并不是所有学生均在前期接受乐理与视唱教育,因此难以保证整体教学的质量,需要对相应教学方法展开持续优化。
一、乐理与视唱的内在联系分析
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涵盖视唱、练耳及音乐基本理论等音乐基础知识,视唱练耳教育教学首先通过听音——用耳朵和心灵感受音乐;再通过视唱(奏)——用声音表现音乐;最后通过音乐基本理论——创造和欣赏音乐[1]。
乐理与视唱的优化整合,就是以学生的视唱基本技能的学习为基础,立足于对乐音音响的感受,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渗透其中,促使学生用最便捷的方法获取最全面的音乐基础知识和信息。由于视唱教学既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技术性,因此,初学阶段应侧重于严格的、大量的技术训练,积累音乐语言,增强音乐感知力,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感性基础。这一阶段音乐基础知识应潜移默化的融入技术训练的全过程。随着技能训练的不断深入,视唱技能技巧的不断提高,技术难度也逐渐增大,音乐理论知识能够为进一步提高音乐能力提供持续、有力的理论支持[2]。
二、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乐理与视唱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对于学生“动起来”极为强调,要求学生必要在学习中动脑、动手、动脚,对音乐进行全身心的感受与表现。在乐理与视唱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音的高低”相关教学中,教师需要着重引导学生准确分辨音的高低。实践中,主要教学步骤如下所示:第一,教师弹出钢琴上的任意键,组织学生展开音高低的分辨。每次弹奏音以两个一组的形式组合,让学生使用双手表达音的高低,此时,学生的右手代表教师弹出的第一个音,而左手则为第二个。第二,在完成几组辨音练习后,教师为学生播放音乐《高人矮人》,让学生根据音乐,用双手表达出“高人”与“矮人”的行走,即在听到音高句时举起双手、在听到低音句时将双手放在腿上;当观察到学生可熟练完成上述练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师中间围起圆圈并行走,用肢体动作表达出“高人”与“矮人”的行走,即在听到音高句时直立行走、在听到低音句时蹲下身挪动。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角色创编,结合乐句的变化创设出两个角色,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更好培养,将其应用于乐理与视唱教学中,能够提升教学的效率效果。
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园教育中常出现的乐曲、儿歌作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的“任务”,依托“提出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的流程展开教学。例如,可以将《蝴蝶蝴蝶真美丽》的学习设定为“任务”,要求学生掌握其中的音程结构,并感受由音程扩大与缩小带来的听觉差异。在教学前,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为后续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提供支持。第一,提出任务。使用同桌互相提问题(音程习题)的方式,帮助学生迅速回顾音程计算的相关知识点,随后,向学生展示本堂课学习的“任务”,包括:掌握多个音的音程计算方法,即能够完成一首儿歌的所有音符之间的音程结构计算。第二,明确任务。
对前一环节提出的“任务”展开细化,形成具有高可行性的规划,并依托情境设置调动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第三,完成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儿歌《蝴蝶蝴蝶真美丽》的音程结构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全面回答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在学生完成的音程结构分析后,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蝴蝶蝴蝶真美丽》的音视频,并调整音程结构的大小,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的音程扩大与缩小的差异。第四,评价任务。引导学生实施自评与互评,结合教师评价,让学生准确、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为学生展开后续学习提供更为良好、丰富的经验支持。
(三)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对于中职生而言,其已然形成了一定的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并不是所有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在之前的教育中均接触到乐理与视唱教学,因此难免会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乐理与视唱教学的效率效果。基于这样的情况,引入游戏化教学模式极为必要。
1.美术游戏
教师为学生弹奏一段音乐,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使用美术创作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相应音乐的感受。
2.控制游戏
随机设定某一音符为“不发音”音符,要求学生使用拍手或是跺脚的形式表达该音符。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弹奏一段音乐,一旦遇到“不发音”音符,学生要立即做出对应动作,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3.动作游戏
针对不同的音符,教师可以设定不同的动作,让学生在听到教师弹出的某一音符后唱出相应音调并做出相应动作。例如,“do”的对应动作为竖起大拇指;“re”的动作为为招手示意前方的人过来;“mi”的对应动作为握拳模仿招财猫;“fa”的对应动作为数字八的手势;“so”的对应动作为蜷缩身体;“la”的对应动作为拉拉自己的头发;“xi”的对应动作为用食指触碰脸颊并摆出笑脸。依托这样的方式,能够提升乐理与视唱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享受音乐的快乐。
(四)其他
第一,持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具备良好学习兴趣时,才能够保证乐理与视唱教学的效率效果。实践中,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引入游戏、互动、音乐创作等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再展开后续教学。第二,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经典音乐作品聆听机会。例如,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让学生在琴声中感受“月光”的意境,体会钢琴音色的美妙;可以为学生播放声乐作品《茉莉花》,让学生感受中国民族歌曲的独有魅力等等。依托经典音乐作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感受到音乐之美,确保乐理与视唱教学的高效、顺利展开。第三,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奖惩机制,约束学生的按时完成作业、展开练习的行为,保证乐理与视唱教育效果。第四,课内与课外的实践创新。以节奏和音高融合教学为例对课内实践创新进行说明,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几种节奏型,并让学生进行学习;然后,对这些节奏型实施随意排列组合,引导学生快速打出相应节奏;随后,可以加入简单旋律,以相同的流程组织学生学习。此时,学生可以在短时间的学习中掌握多种节奏型,并完成多次视唱。而在课外实践创新中,教师可以引入手机打卡软件,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并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
总结:综上所述,由于并不是所有学生均在前期接受过乐理与视唱教育,因此难以保证整体教学的质量,需要对相应教学方法展开持续优化。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游戏化教学模式等教学策略的应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乐理与视唱教学的内容及趣味性,推动了乐理与视唱教学的升级。
参考文献:
[1]徐晓蕾.试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以《乐理与视唱》课程为例[J].黄河之声,2017(16):46.
[2]熊映垚.学前教育专业的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以昆明高级技工学校为例[J].艺术科技,2018,31(08):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