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课程对中职生素质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6期   作者:邓威宏
[导读] 体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较大的意义,尤其是在学生身体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

        邓威宏
        广东省电子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体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较大的意义,尤其是在学生身体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本文首先阐述了中职体育课程教学对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其后深入分析了中职体育课程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实现素质教育与中职体育课程教学有效渗透融合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体育课程;中职生素质教育;作用和影响


一、中职体育课程教学对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和有效发展,素质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教学的主流趋势,而体育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中职院校意识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具备健全的心理,才能切实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中职院校的教学普及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着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1)提高学生思政水平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体育不仅仅是课程,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以体育课程教学作为载体能够确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具体而言,体育课程教学不同于普通的专业课程学习,很多运动项目均需要所有学生的共同参与,因此通过对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能够不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及综合能力,通过参与到一系列竞技比赛过程中,学生能够更为彻底的了解体育运动的精髓所在,从而激发起兴趣爱好,培养自身的爱国之情。久而久之,学生通过团队项目明确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敢于拼搏、永不放弃。与此同时,体育课程教学的有序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明确了终身体育意识,实现学生从校园体育到社会体育的转变,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及生活方式,以最好的精神状态去迎接生活挑战。
(2)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众所周知,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跑、跳、投等等相关行为动作,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而一定的团队协作帮助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及沟通协作能力。不管是身体素质还是社会适应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也是其职业素养组成的重要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开展体育实践训练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训练,例如,建筑专业的学生则积极开展一系列户外素质拓展等项目活动,护理专业学生则增加运动损伤处理作为主要内容,学前教育专业则注重体育游戏的有效运用。
(3)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体育项目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通过一系列实践体育锻炼,能够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协调身心发展。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培养其运动感知能力、分析能力、想象力等等,从而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自信勇敢,冷静乐观。
二、中职体育课程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相关院校领导者缺乏对体育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视
        随着全民健身政策理念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职院校意识到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现实意义,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并没有将这样的理念进行有效的贯彻落实。大多数院校体育课程远不如专业课重要,在就业导向的教学过程中很多中职院校针对体育课程教学课程课时的设置永远无法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二)缺乏先进的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教学观念
        据调查,部分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运动项目活动,但对于教学目标教学理念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背景下,仅仅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运动情况、身体素质,并没有对其未来职业发展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将教学重点放在竞技体育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基于学生的职业要求、专业特色,对现有的教学内容、体育功能进行延伸拓展,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得到显著的提升。同时,很多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会停止体育锻炼。由此可见,终身体育理念及社会体育理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播及落实。

(三)缺乏相应的体育课程教学基础设施
        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缺乏相应的设备设施及运动场馆,教学器材及设备设施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满足学生的多元化体育训练需求。针对日常的教学也没有对教学器材进行及时的更新购买,直接阻碍了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实现素质教育与中职体育课程教学有效渗透融合的主要策略
(一)转变传统体育认知,重视体育课程教学的有序高效开展
        中职院校在开展体育实践教学活动时,首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即,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其职业能力。与此同时,进一步推动中职体育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迎合新课程改革的素质教学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中职院校相关领导者应当正确认识体育课程教学的现实意义,投入相应的资金资源购置设备设施,同时鼓励体育专业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积极参与到一系列科研活动中。另外,制定出一系列积极的、切实可行的教师发展策略,最大程度的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教学的和谐高效发展。
(二)积极创设并开展多元化的体育理论实践教学形式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爱好,同时教师必须深入学生的专业特征及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改革创新教学形式,通过实践学活动,帮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感受到体育运动的精髓所在,从而全身心投入其中,找到有效教学切入点,营造出良好、积极生动的教学氛围。与此同时,转变过去教学理念下竞技体育课程教学形式,将当前社会中一系列关于运动康复、运动健身、运动休闲等等相关内容纳入到教学体系中,丰富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对教材内容则应当尽可能选择具有一定实用性、趣味性的知识,将过去的普修课转变为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活动中,在提高自身身体素养的同时挖掘自身运动潜能。
(三)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倾入一定的情感,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认知,明确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的内涵价值。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分析学生的专业特色及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差异化的教学项目,融入一定的专业技能,通过项目教学法或是工作导向教学法,强身健体,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体育水平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度,正确理解健康与体育的相关知识内容,从而更为高效全面的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四)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探究体育课程教学新思路
        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应当深入分析并体会职业教育的真正价值和内涵,深入分析体育学科的发展规律及教学重难点,参与一系列科研活动中,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立足于院校发展的实际需求,创设开放课堂,将体育与美育以及人文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将课程内容分为选修和必修两个主要模块。在必修课中,积极开展一系列统一的体育理论知识技能教学,而选修课则深入分析学生的专业特色及个性需求,开展差异化的实训项目,从而充分凸显出教学本身的实用性、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冷欣.浅谈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结合[J].体育风尚,2019(9):12.
[2]陈飞.中学体育课程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少年,2019(8):5.
[3]巩东花.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华少年, 2019(13):119.
[4]刘殿学.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J].好家长,2018(39):111.
[5]姚春华.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18(16):12-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