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帅
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2
摘要:依据当前体育产业发展要求,并结合近几年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从“单一技能型”逐渐向“综合型、智慧型”转变,也让更多的学生开始思考,如何将“创新”作为自己未来创造社会价值有效途径。本文从体育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总结归纳了高校体育学研究生人才培养应着力提升的几个方面,并将“课堂教育为主,实践活动为辅”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21世纪是以人为本的时代,也是创新的时代。中国体育需要人文精神,中国的体育理论需要创新,中华民族呼唤健康第一、人的可持续发展第一,也唯有不断创新,国家发展才能够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所以,研究生创新的要求应运而生。本文尝试以中国体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突破理论研究的局限,着力研究体育学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我国体育创新人才的开发和储备提供参考。
一、体育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创新”就是在不违背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以一种区别于常规思维的方式来展开的具有更高一层创造意义的有效活动[1]。创新的意识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在人们的视野中无处不在。
2008年的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落幕将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再一次至于大众的目光中。至此之后,不管是幼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都将增强人才文化素养和体育素养置于同一高度,并相继把体育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使用纳入了自己的战略规划和战略决策之中。“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创新型人才需求让体育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单位必须善于挖掘创新因素,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发展。
另一方面,体育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通过运动场上的体育活动提高竞争与协作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与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教育是团队精神的教育、人际关系的教育、个体社会化的教育。他们需要通过体育锻炼保持健康身心,提高学习效率,丰富课余生活,促进人际交往。加强研究生的创新教育不仅能够满足他们对体育锻炼的需求,而且对他们事业成功、人才发展均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探索出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研究生自主创新与持续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明确理念方向,激发创新意识
体育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实施,需要高校、高校教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可以为学生的创新教育活动提供引导、支持和保障,让研究生对自己研究的方向有更多的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去。
高校要厘清自身发展与体育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通过树立科学的创新教育理念来发挥育人主体的作用,将体育学科专业与创新教育相结合,深化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
并围绕创新教育的要求和体育学科专业特色,开展多主体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
(二)着力课程改革,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体育课程建设,需要创建适合研究生体育专业特点、具有创新性和可推广性的课程体系。首先,高校要根据重视自身办学定位、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对体育学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和调整,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融合体系。其次,针对研究生培养类型多元化趋势,对课程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开设专门的创新教育课程,通过“案例式”、“讲座式”、“任务驱动式”、“模块化”等教学方式的可行性研究,既要包含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包括体育实践案例的分析、引导和创新活动实践的锻炼。最后,聘请国内外专家授课,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反映学科最前沿知识和成果的课程,促进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推动研究生体育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3]。
(三)加强师资建设,打造创业团队
高校需要建立一支学科和专业并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专业化、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鼓励研究生导师参与企业咨询、管理、研发或校内外各类创新竞赛等方面工作,积累创新经验,构建高水平的研究生创新团队;
同时,管理部门应加大督导,建立奖惩机制,并实施评奖制度,充分调动项目负责人的积极性,并紧密结合当地产业特色,聘请企业家、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构建高校与行业企业交流的平台,加强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培养创业所必须具备的团队合作能力,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顺畅进行[4]。
(四)完善创新平台,推动创新教育
一方面,高校需要面向行业需求,主动与社会经济、区域发展相结合,与行业、产业相对接,并结合科研项目探索创新点,鼓励研究生申报国家、省级创新项目和课题,形成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的“双导师”制度,并利用企业的市场优势,积极转化创新性技术成果为科技生产力,积极拓展和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
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体育竞赛,借助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模拟大赛等多种形式,实现体育学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的无缝对接,取得层次更高的科研成果,推动创新教育不断发展。
三、结束语
“明确理念方向、着力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创新平台”四个层面的体育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互相影响互相关联,形成研究生创新能力多级联动培养机制,才能全方位、全员、全过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激励与引导,互相督促、共同进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志刚,孙汭,魏海明.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 ——中国科大免疫学研究生教学团队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5):1-5.
[2]邹艳春,赖德生.“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创新研究[J].教育导刊(上半月),2020,(9):90-96.
[3]王海燕,张正娜,唐有根.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4):95-96.
[4]张寅,闫钧华,吕向阳.基于深度学习的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20,39(21):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