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靖
安徽省歙县中学 245200
摘要: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跨国交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显得非常重要。而英语作为开展国际交流 活动的重要工具,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关注文化教学能减少交流中由于文化不同而导致的尴尬现象。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关注教材中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和传统,通过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以此来激发学生投身于英语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牛津英语;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内涵丰富多样,在英语实践教学中,文化意识直接影响教师以及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在具体学习中要求学生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保持高度的敏感,也要求其在实际运用中根据他国文化对语言的正确使用进行调整。随着跨文化交际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关注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对英语国家历史、地理以及风土人情的理解[1]。英语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形成跨文化意识的过程,通过语篇的学习能促使学生接触大量的关于外国的文化背景,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文化意识的输出,以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一、当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经调查研究分析,当前的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但是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文化素养培养的问题。
如目前的测试和评价系统的不完善。测试和评价不仅对于教师的教学,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测评体系的完善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教学效果的提升。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可以得知,当前的考核内容主要集中在细节理解以及推力判断上,针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考察就显得非常少,这就间接性地让学生明白平时英语学习和教学中开展文化背景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成绩没有意义。[2]即使涉及到了文化内容的考察,但是文化学习的目标是能够使用进行交流,在没有口语考察的考试中,只能让学生对英语只会用不会说。因此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要不断完善相应的测评体系,真正实现学生英语综合培养的目标。
其次的原因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自身的知识涵养、能力、心理等素养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化素养的培养。但是调查研究显示,部分学生对于新版的牛津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不太了解。由于没有经受过文化方面的培训、自己也不会主动进行拓展,最终导致教师教学能力的一般化,影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因此针对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已经刻不容缓.
最后就是学生层面的因素,针对英语的学习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过于功利性,受传统 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即使明白语言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实际的学习内容却很少积极主动地对文化知识进行探究学习。由于学业压力大,时间紧、任务重,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题目的练习中。一味地为了考试而学习的英语学习,让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显得举步维艰。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1、深度解析,拓展文化内涵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内涵所渗入的地方包含在教材的方方面面。不论是英语词汇、英语短语还是阅读文章,都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的形成,让学生形成文化意识,教师就应该学会敏感地捕捉到自己所学内容中的文化精神,通过深度解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2]。
在新版教材模块一unit3中,有一个短语“on the rocks”,教材上给出的意思是“陷于困境,濒临崩溃”。不结合语境去分析,学生可能会翻译成“在岩石上”。首先“on the rocks”有两种含义,含义一是教材中的意思,即濒临破裂,该含义来源于这一层含义来自航海中触礁的船只搁浅在海中的岩石之上,仅剩残骸这一情形。另一个含义与饮酒有关,即为:加冰块。
由于冰块的形状酷似岩石,更加严格的说是表示一套程序,即先在酒杯中放入冰块,再把不掺任何其他成分的纯酒倒入酒杯。作为一种俚语,教师在进行文化意识渗透的教学中,要做的不是单纯地为学生呈现一个枯燥的单词或短语,而是要对词汇(短语)进行深度解析,对其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补充说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要学习的是一种文化。另外在短语“count on ”(依赖、依靠、指望)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教师可以将“rely on”、“depend on”三个具有同样含义的短语放在一起讲解,从意思上、用法上以及侧重点上进行介绍,采用这种一带三的方式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文化层面。文字不仅仅是进行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本身、文化的传承。因此教师应学会从培养文化意识的角度去为学生进行词汇或者文本内容的解读,为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2、多样化教学形式,增加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的过程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定性,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进行不断创新,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创新教学的模式下,避免文化传授的枯燥性。实际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方式多样化,如可以采用文化对比法。通过本国与他国文化之间的对比分析,能让学生在对本土文化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有助于对西方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明白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如在“School life”的教学中,该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学校生活,通过学习让学生分析中英高中生之间在学习、生活、师生关系等方面之间的差异。如英国每个班级学生控制在30个学生以内,而在中国高中,每个班级差不多40-50名学生。在师生关系方面,英国的学生能够与每一名老师保持亲密的友谊,而中国的高中生对于教师更多的是尊重,其他方面的不同还有基础设施、选课,还有针对每学科的评定采用ABCD等级,而不是中国的百分制。通过对比了解不同国家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很多障碍。其次还可以采用“亲身体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学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对《走遍美国》中国的人物角色进行演绎。用最直观的形式体验了外国文化的说话方式和习惯后,能够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多样化教学形式的运用能够为枯燥的英语学习带来更加轻松的氛围,在学习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
3、相机引领,培养品鉴意识
英语的学习需要学生能够对英语文本中所蕴含的精神进行品鉴。在高中阶段学习英语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欣赏、体味英语语言魅力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能从多角度去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之美。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技能,更应该引导学生去品鉴一些语言的运用[2]。
在M3U2 Reading部分有一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的第十八首,该诗歌呈现了当时英国的地理文化。由此教师可以借助于这首诗歌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如“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其中“a summer’s day”用以比作贵族青年的美貌。但是在中国地理文化中,由于高温多雨等气候的影响,夏天一般是领人所厌恶的,毫无美感可言。但是在英国的地理文化中,同时五月的夏天却有另一番意境。这首经典的诗篇为我们展现了贵族青年的模样,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想要真正理解“比喻”运用的巧妙之处,则要学会克服本国地理文化,将诗歌放到英国文化之中。教师可以从地理文化方面为学生灌输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除了对语言进行品鉴之外,可要对阅读文章中的行文手法,结构框架以及作者所蕴含的情感态度进行分析,让学生置身于写作环境,明白文章的写作背景及文化内涵。在品鉴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同时也能促使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对于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自身应该做到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发展,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不断探索文化教学方式中,促进文化意识培养更加系统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云霞.基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39-141.
[2] 顾琴 .基于教材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实践——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为例[J].江苏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