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实践中的省思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6期   作者: 姜枫
[导读] 全面以《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为基础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姜枫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
                
        全面以《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为基础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第一线的我们应该也必须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以便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看了很多,听到很多,做了很多,我也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这是一个认识问题,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如果落后于新课程改革思想理念,那么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一切都是空谈。什么是课程改革?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是满头雾水,综合各种对课改的释义也只能归纳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即:通过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它讲究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其不适应的地方。过去的教学是有许多弊病的。如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进行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应试,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其次,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本次课程改革我们必须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显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我们普遍困惑于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找准支点是极为关键的。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我们要转变角色,走进新角色。我们教师就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和领路人,由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指导者和拓荒人。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被知识牵着鼻子走。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反思自我,营造维持他们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对与错都要以学生的尊严为首位,更多的是赞扬和默许,错误的观念让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加以改正。不仅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维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要有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以保证双方的协调发展。
        最后,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关键,是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教育部改革思想的重中之重。让教与学打破主动与被动的模式,形成师生互动中学,娱乐中学,爱心、关心与渴望中学,让倾听成为师生共同的习惯。进而达到学生渴望学习,在健康愉快中学好的目的。也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无限的拓展。新课标下的老师应更多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新课标下的老师成功的转换自身的角色,是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首先清醒地认识到,教与学不该再墨守陈规,要打破传统模式。教师更多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学会蹲下身来欣赏学生,尊重学生内在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顺应学生的天性,保护学生的自尊,相信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渴望掌握知识但又不能有心理负担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并结合参与一线教学实践,教师也要学会在实践过程中的“做中学”。
        我觉得,一名教师,一名新形势下合格的教师,应该也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并更新自己的知识,学习并牢固地掌握包括教材、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系统地,灵活地运用丰厚的知识储备,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教育课程改革。总之,在学校的教学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当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 ,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孩子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