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的生活化教学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6期   作者:崔乐
[导读] 在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同时,倡导教育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了解知识内容,
        崔乐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汪清镇东振小学
        【摘要】在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同时,倡导教育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了解知识内容,还要能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小学科学是较为有趣的一门学科,其学科的内容通常是来源于日常生活日常所接触到的事物,其实践性也非常的强。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实践过程,结合生活元素,把科学内容融合到生活中去,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并了解科学原理及实用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育教学;探究策略
        一、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生活化教学应与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相一致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就要保证所运用生活素材、案例以及相应的生活化实践活动,都要与根本教育目标相一致。而不是为了单一吸引学生注意力,或仅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来进行。如此才能让其与教学本身两相结合后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避免两者因为目标、形式冲突而产生的教育损耗,才能为教学更好地服务,让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培养。
        (二)要跳出教材局限,实现更深广程度的能力发展
        生活化教学的最大特点便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相比教材与课内教学而言,在方法与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广阔性上都具备明显优势。这些都能对小学生在学习中所遇见的问题或表现出的不足进行补充、优化乃至于提高,同时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教师要跳出教材局限,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灵活、变通地加以运用。
        (三)要遵循适度、适量、适时、适当的原则
        生活化教学固然能够极大解决课内小学科学教育的一些不足,但也应认识到“过犹不及”,因此要遵循适度、适量、适时、适当的原则,根据小学生的年级、性别、性格特点乃至家庭成长环境等设计适宜小学生参与的生活化教学活动与创造实践活动,避免由于“揠苗助长”或过于抑制小学生的天性、特长而带来的反效果。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
        (一)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传统的小学科学教育课堂是比较枯燥的,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创建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舒适的环境下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小学科学教育的本身就是科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碰撞,创建合适的生活化就需要情境教师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改变以往枯燥的科学课堂。课堂情境舒适,教学氛围融洽,学生也就对科学课堂产生了积极性,从而带动学生高效率的学习科学知识。

在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展示相关的视频、图片、音乐等等,例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多种水果的种类,通过动画的动态展示让学生为水果分类,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给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器材,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然后领悟科学知识。将生活化的场景应用到课堂中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加有趣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
        (二)挖掘生活化探究材料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定要依托探究材料,这是实现科学探究的必要条件。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探究材料通常包括一些可观察的探究材料和实物材料,比如课本、读物、儿童生活当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实验仪器、电子媒体材料等,教师在教学时适宜地为学生提供这些材料是必要的,这些学生熟悉的材料更能够辅助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生活之中隐藏许多探究话题,这些话题也可成为探究材料,引领学生进步和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紧抓这些探究材料,进而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发展服务。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斜坡的作用”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回顾在日常生活当中,一些工人为了节省力气会通过斜坡将物品下滑至地面或者其他地方,从而引领学生思考其原理,基于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究材料斜坡以及小车,引领学生自己借助材料更好地去学习相关知识。斜坡和小车都是学生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一些辅助材料,这些辅助材料的引领能够推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非常关注教材知识的分析,要求教师将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思维习惯和能力,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因此,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之前,小学科学教师需要认真观察,留心注意,鼓励学生举一反三。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标本,先讲授标本制作的具体方法,让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植物标本制作的相关要求。很多学生兴趣高涨,并且能够参与动手操作活动。教师可以划分兴趣小组,然后设置不同的奖项。对一些制作能力较强并且参与积极性较高的学生给予奖励,如果学生的能动性不足,最终的制作效果不够理想,教师则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很多学生能够在主动制作和学习科学知识时,解决个人的困惑和障碍。另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速度较慢,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避免学生出现消极对待的情绪和心理,确保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环节,主动提高个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科学来源于生活是实际生活现象的一种集合,因此,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时应围绕生活展开教学,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理解实际生活与科学知识的关联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自主发现科学知识并记录学习,积累自身的科学生活素材,为学生以后的自然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晓丽.小学科学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102+125.
        [2]王东青.浅谈小学科学中生活化教学如何开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7(30):34.
        [3]梁惠芬.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探究[ J ].新课程(小学),2019(10):78-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