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6期   作者:张榆进
[导读]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表重要讲话,
        张榆进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把好办学方向关、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关、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关、实践教学关和师资队伍建设关入手等,把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形成全员、全程、全课程全面覆盖的三全育人体系。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需通过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来实现。“三全”育人教育体系是指在育人理念上,能正确协调知识授予与价值引导之间的关系;在育人意识上,能明晰专职育人与全员育人之间的关系;在育人过程中,能明白某个特定过程育人与全教学过程育人之间的关系。为实现“三全育人”,需在高等职业院校当中全面铺开课程思政改革。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
        1 课程思政的政策溯源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及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思想基础,在高校各门课程中贯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一贯传统和重要特色,也是国家明确的政策要求。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均对发挥各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提出了一定要求。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颁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该文件就完善育人体系,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等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好各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出了更具体要求和建设目标。国家颁发的一系列“课程思政”相关政策文件说明,我国历来重视高校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课程建设中的思想指导地位。从政策思路上看,从侧重马列主义课程,到注重教育各环节的协同育人功能,再到强调各门课程育人功能的“课程思政”,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导思路更加开阔。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为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
        2 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设计
        2.1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设计
        第一,立足专业课程的课程布局和课程特征,梳理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框架。每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既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富矿(尤其是部分基础课程),也有尚待发掘的富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璞玉”,因而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的协作下,由专业负责人、专业课程负责人依据《纲要》关于课程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建议,深入梳理和挖掘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科学研讨,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框架。第二,解决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与思政课程目标的有机协同问题,对专业课程群的具体目标进行细化,形成专业课程群的目标体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必须体现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只有目标一致,才能各司其职并形成“合力”。因而,双方的课程负责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应将专业课程具体的教学安排(进度)与思政课程的具体安排进行协调统筹,落实具体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第三,构建具有逻辑性的、体系化的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必须基于集体协作,解决好几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在专业课程群分布中的内在逻辑问题,知识点分布及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目标问题,不同课程之间都涉及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学目标该怎么设定的问题,对于同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问题,等等。
        2.2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设计
        第一,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具体开发,立足与思政课程协同的理念,设定具体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教学推进上并不是“亦步亦趋”,但在整体节律上要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因而,在具体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开发上,除了考虑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外,更主要的是要立足本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开发、课型等,设定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及其侧重点。第二,各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内在逻辑梳理。在各章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梳理上,要注意两个问题:体现一定的逻辑性,即顺序性;在涉及同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教学上,要注意层次性和视角的选取,以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第三,将具体的教学目标写入教学大纲,确定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体系。具体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化之后,需要与专业课程的目标体系结合,写入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进而形成“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大纲。
        3 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学校对思政课程不够重视
        高职院校的主要育人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技能型人才,原始的教学中都只是将教学中心放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但是,随着素质教育以及社会文明水平的普遍提升,教育部门都提高了各大院校对学生们的培养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政教育课程的展开,可以结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在专业技能学习的基础上,给学生们带来更为丰富的思想价值内容,帮助高职院校学生们树立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现阶段,尽管思政课程在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中都有开设,但是,在课程重视度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还是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未将教学的重心放在思政课程中。如此一来,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都仅仅流于表面,在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方面未给予足够的支持,进而导致思政教师的授课积极性与学生们对该课程学习效率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3.2实际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知识
        一直以来,思政课程在我国各个地区高职院校的展开,都是以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为出发点,大部分思政教师在课堂上,也仅仅给学生们讲解这些文字内容。本质上,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们可以在平时生活当中,严格要求自身,吸取理论中的思想精华与道德意识,将其融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成为更优秀的现代人才。然而,实际的教学环节中,理论知识占据的比重较大,使得思政课程的实践应用无法得到体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效果更没有达到预期所设定的标准。
        3.3思政课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思想政治内容其实非常丰富,覆盖多个维度,因此,只有将趣味性的因素融入在高校思政课堂中,才更符合当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达到素质教育对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现阶段,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堂里,老师们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根据教材内容讲述理论性的思政知识,缺乏和学生们之间的有效互动。长此以往,思政课堂将会失去活力,高职学生们对思政知识的学习兴趣得到大幅度降低,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会受到严重干扰。
        4 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提升措施
        4.1注重顶层设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课程思政”属于系统化、整体化、开放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思政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注重顶层设计,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融入学校办公任务当中,建立以学校党委为主,教学领导执行的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组织机构,做好全校思政改革整体部署工作。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在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时,应以学校教务、人事、教师三者为发展核心,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发挥课堂德育教育作用。

高职院校其他部门也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并将德育教育工作设定为重点工作内容,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此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保证“课程思政”改革顺利实施推进。为此高职院校领导人用以身作则,担负起以德树人的教学任务,认真执行“课程思政”改革任务,保证该项改革可以顺利实施。
        4.2重视学情调研,提升教学精准有效性
        随着素质教育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应明确学情调查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只有做好学情调研工作,才能精准分析当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制定教学课程目标。为此,高职院校教师应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实处,深入学生当中真实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德育情况,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课程思政”改革,只有这样各专业课程才能在开展德育教育时,避免存在盲目性与无效性。高职院校要想将思“课程思政”改革顺利推行,还要以学生为研究主体,定期开展课程调查、学习方式调查以及教学纪律学风调查等,在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理论基础上,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特点以及学生自身实际情况,更好的在各科专业中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避免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熏陶时产生厌烦心理,改变学生思想认知水平,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的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倘若各专业教师在制定德育教育内容时不知道学生德育起点,就不能无法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制定德育教学计划。为此,各科教师应注重学情调研,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德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思想教育的重视度,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人才奠定了好基础。
        4.3课程与思政教育合理结合,逐步推进
        课程思政中的“课程”指的是高校所开设的整个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各专业必须学习的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和通识课程。作为课程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要善于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点,合理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中。例如将袁隆平、南仁东等科学家的故事融入课程知识点的讲授中,一方面介绍他们在探索新知的道路上奋勇拼搏的精神和取得的突出成就,另一方面诠释他们科学为民的家国情怀,鼓励学生努力进取,树立为祖国振兴、为人民幸福、为社会进步的人生目标。润物无声地将科学家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传播给学生,实现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循序渐进中达到既发挥课程应有的知识传授和育人价值,又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构建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交融,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素养教育三位一体的高校教育课程体系。
        4.4课程思政还原教学本位
        教学本位,在于育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体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只有三个目标完全呈现,一场具有价值意义的教学活动才算完整。例如,一名化学教师,在完成苯环知识教学的过程中,知识传递目标要求教师传递给学生苯环分子量、常温时的状态、密度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力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苯的各种性质,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充分体现苯这种化学物质的经济价值。价值塑造目标要求教师通过讲授苯分子结构式发现者,德国有机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分子式的过程,凯库勒孜孜不倦、夜以继日从事有机化学研究,一天夜晚,他在书房中打盹,眼前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见一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看是梦中偶然的发现,其实是自然科学中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的凝结。知识背后的精神和价值,是真理之花、智慧之光,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一生,也是教学活动的本位所在。课程思政倡导的价值引领,让讲机械设计知识的教师,在课堂上中讲出冰冷机械背后炽热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让讲大数据知识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出繁琐数据链式背后科研工作者简约如一的探索精神;让讲石油工业知识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出黑乎乎的石油原料背后中国石油人为甩掉贫油帽子而“战天斗地”的“纯洁”夙愿。这不是给教学“增负”“加码”,这本身是一种教学“育人”本质的回归,
是教学本位的真实还原。
        4.5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信息化成长的一代,在很多事情上他们都表现出极高的参与度,对话语权的要求也很高,这是当代青年的一个变化;因此,思政教育一定要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因此长期以来的思政教育主要以教师说教和理论灌输为主。但内因才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决定力量,大学生只有主动认识到道德品质对个体成长的作用才能真正意识到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上,通过案例激发学生主动认知,寻找合适的思政教育切入点,将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传递融进课堂教学中。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注重和学生的平等互动,将学习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同时达到师生的共同成长。
        4.6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意识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招生渠道不同,学生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大多数学生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不喜欢长篇大论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许多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睡觉、玩手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转变自身角色,以亦师亦友的关系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创新课堂设计,根据各专业学生兴趣点,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其更好在认真听讲的同时,发自内心的接受德育教育熏陶。另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借助微课堂、教学资源库等教育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予以新包装,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4.7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还通过搭建“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平台”,整合专业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和相关企业一线专家队伍,组建校企结合、双元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实现专业教学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的高度统一。学院各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多次召开“课程思政元素与融合”研讨会,结合国家能源战略、各个行业发展和专业特点,梳理提炼出工匠精神、生产安全、爱岗敬业、自我奉献等思政元素,构建起“课程思政”体系架构,为推进学院“五个思政”工作打下基础。课程负责人主动带领团队教师通过网络自学、讨论交流、参加培训等形式积极学习思政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提升思政课程团队的理论素质水平。任课教师们为更好的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实施,需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通过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职业素养、十九大报告,除了深钻专业知识,还需多关注能够应用于教学的新闻报告和思政敏感点。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注重“课程思政”改革的同时,将“课程思政”改革作为教学育人的新手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各科专业教学内容与科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其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共同努力下实现“课程思政”改革。
        参考文献:
        [1]王茜.从“思政课程”迈向“课程思政”的难点突破策略分析[J].智库时代,2020(2):218-219.
        [2]刘凌云,张要军,张亚歌等.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渗透与融合——以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
        [3]涂频.“智慧教育+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12):55.
        [4]冯秀军,咸晓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74-78.
        [5]李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协作学习[J].思想教育研究,2019(2):82-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