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州、韩冰
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电气信息系、学团工作部
摘要: 公共卫生事件中,互联网成为各类信息和言论相互交织的集散地。网络舆情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98后”大学生群体具有易好奇、善传播的群体特点,加之公共卫生事件的时间节点和动态持续特征,极易引发网络舆情。作为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管与引导,通过有效的网络舆情管理实施路径,筑牢网络舆情思想高地。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高校、网络舆情、学生工作
课题项目: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SZJYY-20142)
作者简介:陈芳州,(1989-),女(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山东科技大学助教;韩冰,(1981-),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山东科技大学讲师、团委副书记;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响了全国新冠肺炎的疫情阻击战,如果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网络舆情则是主战场之外“看不见的战场”。不论是2003年SARS,还是2020年新冠疫情,公共卫生事件初期舆论数量和密度均呈爆炸式增长态势,做好舆情引导与应对已成各方共识。高校要立足自身特殊形式与特点,加强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着力形成线上线下合力,推进疫情防控的正能量,促进公共卫生事件的顺利解决。
一、公共卫生事件中高校网络舆情特点
从2003年SARS事件开始,到2009年H1N1再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与应对越来越社会的高度关注。如果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高校中没能得到有效控制,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事件。因此,在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对高校主体特点、舆情爆发时间特征、舆情内容特点及舆情传播特征的把握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主体特点:以“98后”大学生为主,群体极化效应明显
“98后”成为大学主体,“00后”进入大学,为高校的舆情监管工作带来新挑战。“98后”大学生群体是网络社交的忠实使用群体,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对热点新闻具有强烈的敏感与好奇、喜欢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习惯将信息在朋友圈进行分享与展示。[1]与此同时,大学生易冲动,自控力较弱。当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他们会迅速通过网络交流互动,在这种情况下,将会强化某种倾向性观点。
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初期,由于其特征未知性、传播快速性以及应对经验缺乏,大学生往往呈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希望第一时间最大程度上获取关于事件的有效信息。然而,大学生作为信息严重缺失的一个群体,如果无法及时获取有效信息,他们往往会寻求并相信一些不真实的小道消息,以填补自己的信息空白,弥补情绪的不安。在官方澄清谣言时,有些大学生甚至会认为官方澄清是为了掩盖真相的谎言,这就给谣言提供了更大的生存和发酵空间。
(二)时间特点:以秋冬季节为主,正值假期、宅家生活
秋冬季节,是流感、肺炎等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期,以2020年新冠疫情防为例,疫情爆发于2020年年初,各高校均处在寒假阶段,大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接触网络媒介中的疫情信息,疫情爆发初期,由于大众对疫情防控知识的匮乏、疫情形势严峻,网络平台中过度恐慌信息、谣言的暴增,极易造成大学生群体恐慌。“98后”大学生群体在三观未立的状态下,有时对网络热点缺乏正确的评价。疫情期间居家时间过长,加之疫情早期患病人数持续上升,有很多学生出现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尤其毕业班学生,出于对毕业出路的担忧与当下情景的无所适从产生焦虑,更有部分学生由于长期独处而感到孤独。在全国各地采取严格的出行管控形势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焦虑、抱怨、无助等情绪无处宣泄,网络平台成为学生情绪宣泄的主渠道。
与此同时,大规模的宅家生活,催生了一批网络主播与平台写手,呈现出许多生活片段,然而也不可避免的掺杂一些个人色彩与虚构内容,特别是一些有一定订阅量的自媒体账号,产生负能量的情况时有发生,当这些不真实性内容缺少正面回应时,极易引起网络围观,影响他人判断,从而产生网络舆情风险。
(三)内容特点:谣言具有易惑性。
在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初期,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不实信息和小道消息,“xx病毒来自实验室”“板蓝根能预防病毒”“口罩多带几层能提高防护力”等博人眼球的字眼,蹭热度提高文贴浏览率和热度,加之大学生极强的好奇、从众的心理,使得其成为谣言传播的易感、易扩散人群。
谣言的产生,除了少量是别有用心的恶意攻击,更多的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读,由于对专业知识的缺乏、信息渠道不畅、需求的迫切性等原因,普通到如何洗手、佩戴口罩,抑或是什么病毒如何治疗,包含了太多的未知,也掺杂了相当数量的伪科学等错误信息。
(四)传播特点:信息传播速度,网络舆情极易发酵
新媒体的发展极大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扩大了信息传播空间。大学生是互联网信息平台的重要群体,对新媒体的使用尤为熟悉,习惯于第一时间在网络平台分享和评论,如微信、贴吧、论坛等,这些平台交互性和集聚性均较强。因此,涉及高校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突发事件新闻,往往能通过这些媒体平台迅速传播,若此时被一些不良媒体和个人利用,让谣言进行发酵、蔓延,会给社会防控带来极大阻碍。
二、公共卫生事件中各阶段的舆情风险点
公共卫生事件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相应的,各阶段对应不同的舆情风险点,落实到高校,更有其特殊的侧重点。以2020年新冠疫情为例,2020年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中指出,中国抗击疫情的艰辛历程分为五个阶段:迅即应对突发疫情,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本土新增病例数逐步下降至个位数,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2]在疫情的不同阶段,高校舆情风险点不同,舆情引导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这要求高校舆情引导要科学判断、因势而新。笔者简要梳理了新冠疫情五阶段网络舆情风险点,以及高校舆情风险,具体如下:
.png)
信息来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人民网舆情频道——疫情防控面对面
三、公共卫生事件中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
公共卫生事件中,面对谣言传播渠道多元,学生发声途径多样、舆情环境复杂的现状,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当担负起教育战线上使命与责任,以创新方式提升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引导大学生依法发声、理性发声,众志成城。助力社会治理与防控。
(一)强阵地、建机制,协同联动,发挥组织育人功效,
舆情处置和舆论引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包含线上和线下,依靠某个部门单方面来管理,很难产生良好效果,需要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协同配合、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从“单打独斗”变为“协同作战”。[3]
在校内,学工部门要加强与党委、宣传部门的协同连作,形成“校党委主管舆论宣传领导小组+院系级分党委领导小组+舆论工作一线人员(辅导员)+舆情监督员(学生党员)”的四级网络舆情收集和应对机制,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变被动为主动,从上至下形成高校舆情管控的合力。加强校园内部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对舆情信息分级处理、及时上报,加强信息收集、研判、回应的联动机制。在与校外联动方面,积极与宣传、网信、医院等部门做好沟通协作,互通信息、会商研判,同时邀请网信、医院等部门为师生开展“云讲座”、“云课堂”,及时明辨视听,提高大学生抵御不良网络信息的自觉性,增强网络信息辨别力,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协同治理。加强“两微一端”、抖音微视频、易班等校园网络阵地,打造高校思政教师、学工干部与学生思想交锋和情感交互的平台。强化官方新媒体账号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提升主动设置议题的能力,开展相关话题与活动,提升影响力和传播力,筑牢高校网络舆论场。
(二)知风险、善引导,防范在先,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舆情处置和舆论引导工作而言,事前的舆情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至关重要,梳理疫情发展各阶段可能引发网络舆情的风险点,建立预警性舆情信息库,将关口前移、防范在先。
丰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能够达到引导网络舆论的客观需要,也能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首先,利用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的机会,充分引导大学生知悉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体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其次,通过讲述年轻党员的感人事迹,引导大学生理解新时代下的责任与担当,通过讲述疫情期间正能量新闻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疫情观、人生观。鼓舞他们胸怀大志,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再次,发挥党团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爱国、励志”相关主题教育活动,搭建党团支部、学生组织等多主体的线上交流平台,依靠学生党员开展线上主题党日活动,达到相互鼓励、相互关心的目的,不断提升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在校内形成良好舆论环境。
加强媒体素养教育,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和自觉抵御不良网络信息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高校要占领网络舆情制高点,充分利用网站、广播、报纸、宣传栏和“两微一端”媒介资源,引导大学生区分网络空间中的真实与虚假。鼓励大学生进行新媒体形式创作,弘扬网络正能量,开展"网络文明你我他"、"网信普法进校园"等活动来提高大学生信息辨识能力、网络使用能力、媒体运用能力,通过开展"校园好网民"、“校园网络风气大调查”等活动,引导大学生理性用网,传递网络正能量。
(三)育人才、建队伍,找准定位,将舆情引导落实、做细。
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尤其加强学团工作队伍建设,发挥辅导员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舆情引导能力。即使不在防控第一线,但要始终坚守在引领青年思想认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第一线。[4]密切监测新消息、新情况;同时确保信息传达到、传达好,利用“易班”、班级联络群等,主动引导网络舆情;及时研判日报告、零报告,提高警惕,及时开展学生信息摸排,分门别类做好信息统计。
学生党员是高校舆情引导的重要力量,要注重学生党员“意见领袖”同群优势,线上线下齐发力。[5]学生党员不仅是高校舆情的参与者,更是高校舆情的“助管者”、“引导者”,要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以“意见领袖”身份在学生群体中带动优良风气。[4]在学生党员和学生组织中选拔具有媒体宣传素养学生,成立“校园舆情小组”,进行校园舆情调查,通过开展网投票和在线问卷调查、设立意见箱等方式,畅通意见反馈渠道,线上线下收及时发现可疑舆情信息,利用“同群优势”和模范作用引导舆情事件往有利方向发展,避免突发事件给学生、学校、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要合理引导网络舆情,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做好心理疏导,发挥高校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筑牢网络舆情思想高地。
参考文献:
[1]周 敏、许婉怡.微信视域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理机制 ———基于党建育人的立场[J].教育观察,2019,8(31):32-33.
[2](受权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http://www.xinhuanet.com/2020-06/07/c_1126083364.htm
[3]赵俊霞.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问题研究[J].教西部学刊,2020,6(10):98-100.
[4]张晓、王意舒.重大疫情应对中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的角色定位及实施路径[J].现代商贸工业,2020,7(23):142-143.
[5]毕红梅、黄祎霖.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意见领袖行为失范及其治理[J].理论导刊,2020,10(10):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