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下如何实现高校思政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6期   作者:龙腾1 秦晓君2
[导读] 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促进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龙腾1    秦晓君2
        1.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第四中学

        摘要: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促进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改变着新闻信息的推送方式、接收方式等,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更多机会。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利用融媒体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结合高校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很关键。下文对融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分析研究
        引言:融媒体的兴起,揭开了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的崭新篇章,妥善解决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难题,进一步激发了高校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学习思政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融媒体技术,顺利实现个性化的发展目标。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实践,只有借助融媒体的发展大势,更好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此外,还应从不同角度出发,积极探索融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对策。
        1融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及新媒体的发展,成功打破了新闻信息传统的传播形式,实现了媒体融合的新型传播形式称之为融媒体。融媒体有着独特的传播特点,同时融合了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融媒体时代下,新闻信息的传递更加高效化,广泛传播性、互动性等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互联网以及移动智能设备为首的新媒体传播具有便捷化、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特点,融媒体则将各种信息进行了广泛传播,各种娱乐手段进行了极度开发,使人们所追求的“自由主义”和“乐享主义”被极度放大,新时期广泛传播的优势巨大,必须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不同的媒介形态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融媒体试图将这一切转化为同一种面貌,真正实现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的完美融合,并将它们充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可谓指日可待。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努力建设融媒体是紧迫课题。随着高校思政课程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媒体传播形式实际推广价值持续下降,单一固化的教学方式,无法吸引到高校学生的注意力,整体的教学质量也不尽人意。因此,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势在必行。为了弥补传统媒体形式单调、信息量小的缺陷,进行融媒体的建设及推广尤显得重要。融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实践有了新的选择,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分享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开启高校学生的智慧之门,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思政课堂获得了融媒体的大力支持,信息量巨大,互动形式多样,还具有动态化、直观化、形象化、可操作的优点,高校学生学习知识积极主动,优质完成学习任务后走向新的成功也只是个时间问题。现阶段,高校学生可从不同渠道获取新闻信息,如微信、微博等,他们被多种多样的新闻信息所包围,融媒体无处不在,交互性极强,覆盖率极高。融媒体时代也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打造新的主流舆论引导,进一步提升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努力扩大融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引导力等。抛开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新闻信息的思想引导,再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进来,强化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这样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2.1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分享优质思政课程资源
        以高校学生为主要的调查对象,调查分析了高校学生对于“现在的世界正在变成地球村,我们要做的是世界公民,而不再是‘中国人’或者‘外国人’”的看法,约有52%的高校学生表示认可,24%的高校学生持保留意见,其余人则不同意这种说法。这项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很大问题。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高校学生应该培育起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形成“社会建设为己任”的意识。由此可见,及时分享优质思政课程资源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各位教师要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出发,充分了解高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发展需求等,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诚信”、“正义”、“大同”等时代价值,补充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展开有效的教学评价,力求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效果愈发理想。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走向更大的成功。全方位、多角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帮助高校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对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公共课程等都产生了协同效应,各项育人计划的具体执行就会变得异常顺利。
        2.2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打造高校人文思政
        仍以高校学生为主要的调查对象,调查研究高校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满意度”,仅有27.80%的学生对于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表示满意。这一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目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情况非常严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状况也不尽满意,这已经影响到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导致他们文化水平的提升、思想观念的形成等阻力重重。在融媒体时代下,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弘扬人文精神、强化培养高校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级领导及各位教师的职责所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渗入到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列举不同案例,引导高校学生学习古人的政治抱负、爱国情怀、献身精神等等,才能确保高校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足够深刻的理解,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才会有显著的提升。另外,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下活动,如定期组织国学经典阅读活动、汉字文化交流活动、诗词美文鉴赏活动等,并有效利用融媒体技术,以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明辨笃行”、“学悟结合”。
        2.3充分发挥融合媒体优势,成功搭建高校网络思政
        融媒体发展前景一片明朗,我们应努力打造“有热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有效实施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利用网络平台优势,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另外,还要发挥融媒体技术的功能及优势,使高校思政课程内容与传统文化教育融为一体,在思政课程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列举相关案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促进小组研讨学习,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引导学生们多角度探讨问题,以实现思政课程知识的学以致用。比如:加强建设手机端、学习通、慕课等为一体的网络思政工程,深度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构建多部门协同教学的特色教育模式;坚持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同时利用各种媒介资源,有效整合优质资源后,更好地实现信息内容的交换,以期取得最优化的思政教育效果。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体的利用价值颇高,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一股合力,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广泛传播正能量,高校学生将在信息互通的过程中汲取到更多营养。
        3 结束语
        总体来说,现阶段高校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也不尽人意,这极大地阻碍着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成熟化发展。所以,消除现存的各种弊端,势在必行;实现思政课程教学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尤为重要。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方面面,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是一种强烈的冲击。这可使他们重新认识思想政治课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更加努力学习课程知识和优秀传统文化,顺利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目标,最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阳.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4):127-128.
        [2]周迪.传统文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11):98-100.
        [3]刘瑞享,王玉婷.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途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11):36-37.
        [4]周永源,刘亚.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性精神培育[J].北京青年研究,2020,29(04):92-96.
        [5]周迪.传统文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11):98-1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