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科学教育与生活相联系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6期   作者:刘海林
[导读] :科学思维是学生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
        摘要:科学思维是学生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现象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教师应当利用好学科特性与学生的个性,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将学生的目光由课堂转移到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科学的习惯。如此,学生的科学能力、观察能力等都能够得到极大提升。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引言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科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逐步消除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进一步优化学科教学效果。这种教育理念对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指导而言明显有很大帮助体现了科学课程“源于科学生活,又回归于科学生活”的特点,基于目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中的不足,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需要逐步深化研究。
1.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价值
        1.1有助于保持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陶行知先生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源于生活,但在教学中,科学教师却将教学活动限制在了课堂之中,只对学生进行科学理论知识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脱离了现实生活,缺少实践。若长时间实施这样的教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会被消磨。而将科学教育生活化,便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良好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内容相联系,在课堂上构建科学知识的理论基础,在生活中探索并实践科学知识。将生活与课堂相结合,既能够保持师生的教与学兴趣,还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1.2有助于提供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内容
        小学生的思维尚在发展过程中,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思维能力并不强,且主要是直观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对一些拥有实践经验或者认知经验的内容能够更加轻易地吸收理解,但是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接受困难。而生活化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符合他们认知能力的教学内容。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生活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相联系,降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难度。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通过实验的方式验证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抽象思维。
2.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
        2.1利用生活中的材料促进小学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教育中理论性的知识比较少,多是简单的实践就可以探究的,因此小学教师应该积极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单纯的知识讲解对于他们来说是枯燥无味的,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调动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的《做个太阳能热水器》这一课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可以得到的材料,带领他们自己动手做个热水器。

比如矿泉水瓶、塑料袋、口香糖纸或者是自己动手涂黑的纸等都可以作为实验用的材料。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非常旺盛的阶段,这样的科学实验不仅可以合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学习印象,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对科学实验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很好地启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对他们未来的科学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
        2.2模拟生活场景,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的小学科学课程指导中,片面强调课堂的学习功能,忽略了其娱乐功能,造成学习氛围紧张,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调动。生活化环境的模拟和再现,给学生提供了有效学习和交流活动的机会,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知识学习。在教学《温度与水的变化》时,教师可以采用实物加视频的方式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在办公室中准备好一保温杯的开水、一个带盖的无缺口茶杯、一个圆口透明玻璃杯、一小块透明玻璃。在课堂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疑问 :“当温度变化时,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会回答“水会结冰”“水会变成水汽”等内容。然后,教师为学生演示一个小实验,先向学生展示干燥的杯盖,接着向茶杯中倒入半杯开水,等待一会儿后向学生展示茶杯盖。此时,教师询问学生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再以玻璃杯和玻璃进行实验。在这次实验中,学生能够观察到整个实验的发生过程。两个实验完成后,学生便能够结合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 :水汽在杯盖上凝结成了水珠。
        2.3开展生活化课后实践活动
        科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记忆,因此就不需要死记硬背。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也为了更好地调动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积极性,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实践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科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实践与运用。除此之外,进行小学科学的课外实践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形成更加全面的科学知识。
        例如,教师在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的《校园生物大搜索》这一课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带小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带领他们观察操场周围的绿化带中的植物或者是昆虫。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放松身心,更好地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更有利于营造轻松的科学学习氛围,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带领学生了解校园内生物的多样性的同时更可以激发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的观察意识,有利于对科学知识更好地学习和探索。除此之外,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有一定的作用,教师可以在带领小学生观察这些动植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环保的重要性,对于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也有一定的意义。
结束语
        总之,应用生活化教育对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教师还应该积极实践,根据实践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案,促使生活化教育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婧.科学课中的生活化教学[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11):81.
[2]梁惠芬.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9(10):78-79.
[3]李浩桢.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小学时代,2019(25):68,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