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菊 王冬梅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北京 100073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着力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打造丰台区教育系统教育家领军人才,根据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的要求,遵循教育家型教师成长规律,为名师教师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成长平台,进行系统培养,造就一批新时期教育家型的卓越教师与校长队伍。同时,充分发挥丰台特级教师的专业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全区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丰台区“春晖计划”第二期特级教师工作室项目通过实施以造就卓越特级教师、促进区域教育水平提升为目标的特级教师培养工程,使工作室主持人专业再提高,形成教学风格,提炼教育思想;通过有效的活动,推动工作室其他成员专业再提升,也成为名家特级教师;通过整个团队的提高,带动本校、本区域乃至全市该学科的长足发展。在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的指导和管理下,分为20个特级教师工作室,涉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中的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英语、地理、美术等学科。每个工作室采取导师学员双向选择,学员自愿报名,导师筛选把关,整体按照集群划分进行招生和确定基地校。2020年年初由于疫情,特级教师项目组调整培训方式,通过互联网将线下培训转换为线上培训,从教师科研方面的实际需求出发,有效发挥特级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所有教师的共同发展。
未来已来,趋势难逆,疫情期间大规模线上教育激发了一次改革、创新、共享教育模式的探索,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的创新。丰台区“春晖计划”特级教师工作室项目科研课题指导工作的培训模式是 “导——践——研——思”,即线下专家指导立项(课题)、学员实践改进、难点合作研究、反思整理生成,并通过论文或者专著的形式外化。疫情期间项目组调整培训方式,通过互联网将线下培训转换为线上培训,从教师科研方面的实际需求出发,助力了教师专业成长,推动了项目研训方式创新,线上培训人数最高达到4000多人次。
一、因需定培,科学规划培训课程。
因需定培是做好培训项目实施的第一步,为了更加有效地实施丰台区特级教师工作室科研指导环节的内容,我们前期对丰台区特级教师工作室306名成员在科研需求方面做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44.44%的教师需要课题申报、选题设计、方案撰写、课题研究全程指导;24.51%的教师需要论文教育案例撰写:选题、结构与文风润色。同时,调查报告指出的困惑可以归为以下几类:1.如何与学校的常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2.如何将教学经验转化为文字;3.如何协调日常工作与教学科研;4.如何根据学生情况形成自己有效的教学风格。根据所有成员的调研需求,项目组设计了《基于常规教学的科研选题与方案设计》、《基于教学经验的成果提炼与论文发表》、《一线教师如何有效实施课题研究》三次科研指导培训课程。
二、高端引领,层层剖析科研方法。
特级教师工作室项目邀请北师大、首师大、北京教育学院等首都知名高校和研修机构的教师和资深研究人员组成导师团队,指导特级教师和拔尖人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审视和挖掘教育教学实践背后的规律性认知、深层影响因素和教学信念,从而为创造新的教育教学主张、教育思想提供铺垫。以培养对象自身工作和丰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的研究课题为主线,明确提出着力解决的本领域本学科教学理论研究或实践探索中的问题,以项目和课题任务方式具体实施。同时建立各个特级教师工作室网络学习平台,通过资源、远程互动学习、总结交流、资源管理整合、再学习等方式,有效运用特级教师工作室的网络平台功能。有效发挥特级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所有教师的共同发展。
项目组邀请北京教育学院科研处副研究员张祥兰博士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赵新亮为工作室全体成员进行3次线上科研指导培训。张祥兰博士主讲的《基于常规教学的科研选题与方案设计》线上培训内容聚焦所有成员的常规教学,以目前2020年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目标,使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所有成员从常规教学中“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落位精准”自然而然生成科研选题,梳理课题“石沉大海”不中标的众多“坑”和“误区”,有意识避免入坑和被套路,努力实现课题浮出水面,增加中标“被馅饼砸到”概率。使老师们真正领悟到科研课题是不是想出来的,是动手做出来的。赵新亮博士后主讲的《基于教学经验的成果提炼与论文发表》培训内容从实际案例进行具体分析,由点及面,让老师们对如何提炼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并转化成文字方面茅塞顿开,明白了科研成果的提炼要写真问题、写有价值的问题,写需要解决的问题;写创新性策略、写时效性策略,写普适性策略;写深刻性反思、写独特性反思,写启发性反思,在教育教学中聚焦问题、拟好题目、提炼观点、搭建框架、锤炼语言,使教学经升华为优秀的教育成果。
三、实践反思,逐步形成实践成果。
科研培训课程的第三次活动前夕,项目组提前收集老师们在前两次科研培训基础上仍存在的困惑和需要解答的问题,如老师们提出:科研方法一般有哪些,分别可以解决哪类问题?课题的选题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第一步,也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一环,选题都要注意什么?怎么样才能确定是一个好的选题等问题进行线上解惑互动。专家从选题、报告和成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有效实施课题研究。开题有方案设计,有理有据,分工明确,科学合理可行;中期需要对标核检,阶段目标达成;最后结题验收的内容有对标核检,项目论证,目标达成。通过香椿做法引入话题,从选材制作、选择烹饪手法到最后作品呈现与科研研究有机结合,以“香椿鱼”这一道菜名为例,阐明了此鱼非彼鱼,好的选题要清晰、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创新是要符合时代发展的,不是一味的标新立异,更要懂得珍惜我们的与众不同。工作室的导师和学员们在专家的引领指导之下,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成员发展为落脚点,通过自主研修、同伴互助、专题研讨,主持人引领和专家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学员的专业发展。
线上的科研培训课程围绕老师们的实际问题,结合科研全过程节点,理论与实践结合,科研与生活打通,理清了很多老师们在科研中的困惑,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最重要的是让老师们感觉科研并不深奥,也不冷漠,它就在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只要用心,不断揣摩,就一定会被“馅饼砸中”,就一定会研制出美味的“香椿馅饼”最终作用于教育教学,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助力自身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