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精神——艺术家对真实世界的表现探索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6期   作者:胡佳雯
[导读] 艺术品是艺术家所创造的,换言之,它的方寸之间都有艺术家所要表达的精神内在,
        胡佳雯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315300
        
        艺术品是艺术家所创造的,换言之,它的方寸之间都有艺术家所要表达的精神内在,所以外部的环境或者内部环境对艺术家造成影响时它必定会影响到内在的精神。<1>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赞助人与画家是一种十分密切且有趣的关系,他们在对方身上各汲所需,在这种利益关系下却又促进了艺术中人文思想的发展。
        在《圣经》中,放高利贷谋取暴利会入地狱,而在文艺复兴时期有很多兴起的家族都是从事此事,例如最有影响力的美第奇家族,在文艺复兴盛期的很多艺术家都又受到他们的赞助,比如莱昂纳多·达·芬奇和波提切利。美第奇家族起家就是靠放高利贷,当他们发展起来后开始后怕自己死后会不会如同《圣经》所说,于是他们开始给耶稣准备“礼物”。但是当时的时代正处在人文觉醒的时代,神拥有人的特性的主题很有意思的在画布上被一起表现出来。
        在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神赋有人性,是艺术家不停观察生活中的人加以运用这才让神有了丝灵气,耶稣忧愁的面庞和当众神听到有人背叛基督后纷纷露出与自己性格相符的神情,或生气或猜忌或震惊,这都是摆脱拜占风格的表现,形象变得生动有血有肉,不再是那般僵硬的站在那里双眼无神,肤色蜡黄,姿态也更加真实自然。其次是空间透视方面,经过多次实验发现透视法,使得画面更加接近于真实的空间,近大远小。文艺复兴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以科学的方法看世界,通过多次实验以经验之道来寻找回真实美的世界。
        看到当代,在现实主义各种光怪陆离的艺术风格出现之后,很多人认为写实油画穷途末路,但是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给了写实主义新的生命,他偏执于“痴迷于体型怪异的人体,认为当脱下衣服后的人,能够在接触中展现出最真实的本质和欲望。他每天画十几个小时,与模特朝夕相处,以此去更加认识他所要表现的画作内容。”<3>从他的言论中方可以看出他的观点——“把生活当主题的画家,定得与日常物体为伍,将它们萦绕在脑中,不断地微调,唯有这样,他她或者它才能最终揭示一切。”<4>
        他们都是通过观察生活来实现对真实世界的表现,但是不同的是:前者通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去实验用经验之道发现一种科学自然的美,且观察在肌肤的质感,人体比例等等观到了最表面的形式美的,而后者是通过用内心追求去描绘人们所“疏忽”的真实世界,他们观察的是人内在的精神世界,而不再停留于表面。
        从神像到周围平凡人的过程,真实世界的需求在影响艺术家的表现,之前生活连温饱都是问题,人们将关注寄托在神,希望神能够救助他们,而到了现人们能够解决生理需求所以关注力而转变于自身的精神内在。社会需求对作品带来的影响并没有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不变的还有当艺术家的作品完成后,当人们从画布上看到自己认知盲区,或者是平凡到自己都已经忽视的内容被发现揭示出来时的那种震撼。这种震撼的产生,跨越国家的界限,超越时间的长河。
        为什么艺术家总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那是因为“无论艺术史是由物化的作品,秉持作者性的艺术家或者结合的宣言性展览所成和具体化的,还是由视觉语言和精神需求的共同性集成的风格或派别,它始终是难于替代和脱离观察研究对象。”<2>
        观察一词,也顺应着这影响被赋予了与时代相符的理解。在当下,观察,意味着对被观察者不再只是皮相的探索,更多的是去理解这个人的性情,经历……等内在细节。如果说思想关注上的变化表现在画面角色,那么观察的变化则会表现在艺术家对画面,如何去表现自己的精神。


        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文革”过后,人性得到解放,人不满足于画面只有对过去英雄的歌颂,他们开始寻找新的题材。艺术家将目光开始放到底层人民或是周围朋友的真实生活,即使有,也是一种歌功颂德式的处理模式,在陈丹青之前也有画家曾经表现过藏民,但是画面中描绘的是藏民们在土地改革后的欢喜场面<6>但是陈丹青《西藏祖画》却是他在途中看到藏族人民生活的场景,朝圣,夫妻拥吻、洗头这都是频繁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却真实的描绘出了藏人的质朴,虔诚……浓烈的色彩,黝黑的肤色脸颊上的高原红,明明只是对一个人物最平凡不过描绘,但是带给我们的感动却是极大的,忙忙碌碌的我们的得到的快乐有时并没有质朴的他们得到的那么容易。
        这再次印证了弗洛伊德的话:“因为为了感动我们的绘画必须不能仅仅向我们提示生活,但必须获得属于它自身的生活,准确说,是为了反思生活。”<7>
        无论是从西方文艺复兴到现代写实主义观察的变化还是中国的从英雄的歌颂到平凡常人主题的变化,都是对“不加掩饰地表现真实的生活,并从中揭示出现实与人生的意义 ” <8>的表现。艺术的精神如果用语言去描述它会消失,但是却可在艺术家思想的结晶——艺术品上,窥见一二。“源于生活”——艺术家对生活进行观察,一个瞬间一个举动都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表现真实的世界,不一定是一模一样的写实才是“真实”,无论时抽象或者写实下或者行为艺术,一切风格最终的目标即是将观察到的用大脑进行思靠加工,最后定是有着时代的精神时代的追求,也就是人们在这个时代所缺少的,所以它“高于生活”。
        
        
        
        
        
        
        
        
        
        
        
        
        
        
参考文献
[1]王逊著.王逊学术文集[M].海南出版社, 2006,第4页
[2]罗可一. 展评 | 求证伦敦画派
https://www.baidu.com/link?url=Okz-seCGgsYT66jcO0krxlBEjhhgnOnBHq7eKD-nv-pUAR2CQypwVs-MZidFytav&wd=&eqid=97d2471e002239b9000000065e1079a2
http://www.sohu.com/a/324471803_450640>
[3]中国油画院.微信《弗洛伊德:一个人必须找到不断尝试的勇气》
[4]同上
[5]YT新媒体.大师与杰作 | 在黑暗中呐喊,一起坠入进弗朗西斯·培根的扭曲世界
http://www.sohu.com/a/324471803_450640
[6]王新. 美术馆[J].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02期:思想史视野里 的当代中国艺术流变—以“ 问题”为纲的观照(1978-2000)
[7]卢西安?弗洛伊德. Encounter[J]. 相遇,1954
[8]易英著.从英雄歌颂到平凡世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5页
[9]胡冰.生命的强度与绵延——弗洛伊德肖像画硏究. 中央美术学院, 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