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反思——如何上好村小科学实验课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6期   作者:何德中
[导读]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何德中
        湖北省潜江市熊口镇马场小学
        引言: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恰恰是探究式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由此可见,实验在科学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
鉴于此,笔者想就重视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中的具体课为例,来谈谈进行实验课程的教学难点、重点及热点。
        一、实验课程的教学难点
        1.学生没有明确的实验计划和目标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总是很期待实验课,上实验课的时候,也很喜欢做实验。但是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是觉得做实验很有趣,上课也只是抱着玩的态度,没有进行实验研究。比如在上三年级上册《把盐放到水里》的实验时,学生都忙着去给烧杯放水、放盐、放沙子、用火柴点燃蜡烛给烧杯加热等活动,沉浸在实验活动中,也就是说学生仅仅对实验活动感兴趣,是玩玩而已,不知道实验的目的,从而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
        2.没有理想的课堂秩序
        科学实验课的课堂秩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上课的时候,教师难以对每位学生有效地进行管理。实验课堂上,学生要分成小组做实验,他们要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小组成员还要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出现不同意见会发生争辩,最后要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限制学生的行动,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因此,实验课堂的秩序必定不是很理想了,管理非常困难。
        3.小组学习合作效果差
        科学实验授课的过程中,都是要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合作的。进行小组学习就是让学生能够团结协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养成好的学校习惯及协作精神。但是,因为实验器材配置不足,每个小组的成员比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是不太现实的。另一方面,在做实验的时候,小组里面实际做事的往往总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甚至有的成员压根不做事。还有就是同学之间合作不到位,大家都各做各的,没有团队意识,或者借机聊天,小组学习合作的效果并不好。
        4.没有课外研究的精神
        课堂的时间很短,能做好的实验也很少,如果想要得到满意的效果,就必须要在课余的时间把实验做完,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课外研究的精神。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能在课后继续研究的学生很少,绝大多数的学生下课后是不会再去碰实验的。例如在上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变色花》这一节内容时,我在课堂上给学生做了“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下课前,我布置了一道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回家动手做这个实验,采用不同比例的小苏打和白醋,多次实验然后记录现象和结果。但是当我去查作业时,很多学生都没有做,有的做了,但是完成的效率不高。这只是一个例子,类似的情况存在许多,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课外研究的精神,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现象。
        二、实验课程的教学重点
        1.加强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小学科学的学习课程中,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小学生一般都有很浓烈的好奇心,碰见自己有兴趣的事物都喜欢探究一番。因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一定要利用学生的这个特征,运用有趣的实验现象,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理,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例如,在上《变色花》这一节内容时,我会先让每位学生品尝米饭,让他们回答米饭的味道。接着再问他们米饭为什么是甜的,这时候他们一定都很好奇,接着我就趁热打铁,带领他们做“淀粉实验’。

将碘酒加到淀粉上,出现了蓝色,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神奇的现象,他们此时一定都会处于高度兴奋中,肯定很想知道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时我再具体分析一下这个实验,肯定会让他们有很深刻的印象和继续研究的热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积极性,有让他们对实验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让学生能主动融入实验课程里。
        2.确定分工,加强合作意识
        小组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是调动所有学生积极性的合理方法。但是,倘若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肯定得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想要避免这些问题,教师就一定要明确小组成员分工,强调小组合作精神。在做具体实验时,教师要依据每位学生的能力及性格,分配给他们合适的任务,一定要做到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做。例如,在上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铁钉生锈了》这一节内容时,课堂上让每个小组都做“硫酸铜与铁钉反应”的实验,在具体操作时,安排一名学生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一名学生计时两分钟,一名成员观察现象,最后再由一名成员记录,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同学们明确分工,互相合作,就杜绝了个别学生不参与实验的情况,既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又让他们对学习过程深刻透彻,这样一定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3.加强理解实验现象及原理
        在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具体实验现象及原理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这关系到学生能否真正学到自己理解并且会运用的知识。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共有四课,每一节里都有重要的实验。在第一课“蜡烛的变化”里,学生一定要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在第二课“铁钉生锈了”里,学生要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后面课程中的实验也是如此,只有加强学生对实验现象及原理的理解,才能够让学生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实验课程的教学热点
1.明确实验目的
        在小学科学实验课上,做实验之前,教师要先告诉学生实验的目的及责任,才可以让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例如,在做“糖的加热实验”时,首先告诉学生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观察糖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所以,有明确的实验目的是做实验的一个重要前提。
        2.明确实验过程
        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都不同,实验能不能做好,关键在于小组成员能不能正确控制实验的重难点及操作过程。例如,在具体操作“糖的加热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糖的量,火焰的大小及加热时间。因此,明确的实验操作过程,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3.明确实验结果
        从实验开始到结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要操作实验,然后现象分析,最后得出结果,完成这一过程,要有清晰的思维逻辑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例如,在操作“糖的加热实验”时,我们会看到糖由原先的白色变成黑色的炭,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探索我们得出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就是物理变化,而在白糖最后变成了黑色,产生了新物质,所以这是一个化学变化。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总结,能加强学生对科技知识的认识,再经过教师的具体讲解,学生对实验肯定会有更好理解。
        结语:科学实验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研究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实验课程的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及教学热点,根据这些关键点确定教学方式及教学目标,不断的发现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我相信,只要教师能做到上文中提出的几个关键点,小学科学实验课程一定会有更好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楚晨 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方式的探究[J] 科学咨询,2019
        [2]张大善 新课改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式研究[J] 科普童话,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