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剧在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尝试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6期   作者:陈梅冬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关注,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陈梅冬
        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中心小学

        内容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关注,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我校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开展校园心理剧,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化。基于加深学生的角色体验、促进其换位思考的理念,校园心理剧表演运用到团体心理辅导中,突出了心理剧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化、艺术化、生活化。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  团体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陈述。
        我们学校有27个教学班,1000多名学生,70多位教师,学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心理健康咨询室每周开放两天,时间是放学后一小时。我是学校的兼职心理辅导老师,负责起了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怀着满腔的热情,设想着封封带着孩子们童贞的信从各处飞来,期待着咨询室里同学们向我倾诉心声的欢乐……可结果却让人大受打击,半个月没见到一封信不说,每周两次在咨询室里也没见个人影,偶尔有几个孩子经过,会好奇地探头向内张望,没等我说出“进来玩玩吧”,他们已嘻嘻笑着跑开了。
        这心理健康教育到底该怎么开展?心理咨询的工作怎么才能落到实处?如何进行辅导才能起到实效?总也找不到一种好的方法。在一次外出学习中,我偶然接触到了校园心理剧表演这种形式,我觉得这种形式非常好,既避免了传统心理辅导的尴尬,又符合孩子好动的特点,有一种想尝试一下的冲动。心动不如行动,我根据班中最近发生的两件事,跟孩子们一起创编了《考试之后》、《大扫除》两个心理剧,辅导效果出奇的好。学生特别喜欢这种生动有趣的形式,他们带着体验、带着思考参与到班会活动中。很多同学表示,这种形式让全班同学都兴致盎然,表演者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观看者也被深深吸引,掌声接连不断,在达到心理剧本身目的之外,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促进了同学间的友情,同学之间变得更团结。
二、校园心理剧在团体辅导中的显性优势。
        校园心理剧是基于心理剧的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校园戏剧形式,是一种富有成效和极具特色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校园心理剧就是把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在剧中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学生表演发生在他们身边熟悉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事,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并领悟其中道理。如《考试之后》一个学生因为怕父亲责骂更改了考试分数,根据这个原型创编的心理剧通过学生“自己演,演自己”, 把“大道理”用“心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既能够让学生从中受到心灵上的启迪,又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还能够增进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增进学生间的感情和友谊,使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和成长自我。校园心理剧以其独特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校园心理剧有一个独到之处是使学生健康地情绪宣泄,为学生的不良情绪宣泄提供安全的环境条件,直接平复情绪,避免了由于携带这些负面情绪可能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在剧中有配角的积极配合,当事人很容易进入状态,借助校园心理剧发泄自己的情绪,揭示内心深处的症结,在知情观众的协助及心理老师的指导下,当事人在痛快的宣泄之后,可以使愤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就为解决心理问题创造了适宜的心理环境,才可以学会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如《考试之后》那位改分数的孩子,创编表演心理剧的过程中让他苦闷、恐惧、后悔等情绪都得到了宣泄。校园心理剧可以满足学生内在的表演欲望和创造欲望,增进学生的参与精神。校园可以让学生安全地敞开心扉,如《好朋友》这个心理剧把孩子平时那种在表面掩饰下的嫉妒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一些问题对他们来讲是难以启齿的,这就为心理辅导工作的及时有效带来了阻力,校园心理剧则能很好地破解这个僵局。
        校园心理剧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也是一个明显的优势。校园心理剧在创作和表演中,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使他们在参与的实践中得到教育和薰陶。如《天使的爱》一个留守孩子缺少的父母的关爱,在生日那天看到另一个同样过生日的孩子欢天喜地向同学们炫耀生日礼物,自己倍感冷落。

角色扮演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实际,学生通过观看和参与心理剧的演出,提高了对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有利于行为规范的养成;通过角色互换,学生们对他人的感受更为敏感,有利于控制与他人发生冲突时的个人情绪。通过体验和感悟,学生学会了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好方法,有利于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学生通过自编自演心理剧,想象力、创作能力、表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校园心理剧的舞台就是一个微型社会,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可以通过演剧的方式呈现出来。正是因为校园心理剧的形象化、生活化、深入化,所以它能使参与演出的配角以及在场的观众与剧中人物产生共情。心理问题常常是在人际互动的环境中产生的,而心理剧恰恰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人际互动的场合。在这样的场合里, 学生们可以通过角色,把自己的观念、行为模式表达出来。通过角色转换技术,让表演者有机会学习他人的行为模式,掌握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改善个性心理结构中不良的倾向,建立健康的个性心理参照体系和行为模式,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校园心理剧在团体辅导中的隐性功效。
        在开展校园心理剧的活动中,我们强调让学生把自己身边的事情,从自我的视角,进行编演。通过学生的编演,突显学生的心理问题,寻求解决的方式和方法。
        对学生而言,一次校园心理剧的编写、排演,就是他们自觉反思同龄人心理健康状况,自行接受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重要过程。在实践中,我们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成立了由心理教师、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组成的校园心理剧指导组,从专业创作和心理问题把握的角度,指导学生的心理剧创作。针对学生行为偏差的问题,我们指导创作了《我是个小学生》一剧,反映的是班级中不听话的几个“另类”,他们总是拖赖作业,还时有打架事件发生。针对这种情况,老师没有更多地责骂他们,而是通过家访、谈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老师以一颗慈母般的心,感动了这几个“另类”,最后自我反省,自我剖析,决心努力改正。他们把自己的心理毫不隐晦地表现出来,也得到了同学、老师的理解和信任。在这部剧的创作中,我们就是把几个“另类”作为创作的主体,展现他们的真实想法。通过这部剧的创作和演出,学生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是有了教师的指导,心理剧的主题才更有针对性,也更加增强了心理剧的心理自助功效。
        校园心理剧不仅仅要让编演者受益,还要让更多的人受益。我们充分发挥校园心理剧的共享功能,让全校师生共同分享心理剧,让更多的人获得启发和教育。校园心理剧所反映的问题是学生中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贴近实际,学生观看的积极性很高,也非常容易产生共鸣。在学生心理共鸣中,也实现了“一边看剧,一边疗伤”的心理互助。我们在实践中,抓住剧目主题,搭建多种平台,发挥它的作用。如我们演出的《同桌风波》,表现的是一名离异家庭中自暴自弃的学生,不爱学习,整天调皮捣蛋,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一点点走出阴影,最后坚强起来的故事。这一主题,在不少学生身上都存在。因此,在编演过程中,当把主人公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出来之后,我们特意设计了与观众互动环节:假如让你扮演父母你应该怎么办,假如你是老师你应该怎么办?假如你是主人公的同学又应该怎么办?同学们临时成为主角,想出了很多办法,表演也很投入。让观众现场参与其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参与与互动中,实现着同伴之间的心理互助。
        校园心理剧不仅具有自助互助功效,还应强调教师学生家长的广泛参与,在参与中实现学生的心理他助。在实践中我们感受到,老师要加强指导,把好主题关,以提高校园心理剧的“疗效”。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关注孩子正常心理需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从而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心理帮助。如心理剧《爸爸妈妈,我长大了》让家长也参演了一个角色,在参与过程中家长认识到了过去自己对孩子太溺爱,万事包办,遇事又狠自己的孩子笨,孰不知不经锻炼孩子怎么能强大起来?家长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妥后,弯下腰向自己的孩子道歉,孩子也当场表示对家长的理解,家长与孩子深情相拥。通过这样的参与,家长更充分地了解了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实践证明,校园心理剧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非常显著,我们将对校园心理剧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以进一步发挥校园心理剧在团体辅导中的独特作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2.刘华.演戏能治病的“心理剧”.心理与健康.2005.7
3. 陶新华.心理剧与学校心理辅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