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图案在现代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6期   作者:马争芳
[导读] 近些年来,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营造,提升城市文化价值,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马争芳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51


        摘要:近些年来,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营造,提升城市文化价值,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已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并且参与其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中。良好的公共艺术作品也可以成为一个城市是否适合人们享受生活的象征,同时能够使人在城市繁忙的节奏中添加一些乐趣。文章以蒙古族传统艺术图案介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作为研究背景,研究其在现代公共空间中的有效应用,以更好地适应当代公众的艺术需求及情感需求。
关键词:现代公共空间;环境营造;蒙古族图案;应用研究
        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在满足相对人们生活单一的物质的需求之外,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各个领域内的设计师们通过不断的跨界设计与融合实践,探索传统民族艺术于公共空间中的新语境,促使其演进为更富时代性、民族性和社会性的艺术形态。蒙古族作为典型的游牧民族,通过对其民族传统图案特征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现代公共空间的环境营造中,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研究蒙古族的民族文化,让蒙古族文化精神导入美学情趣,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人群需求的革新复兴。
一、蒙古族图案应用于现代公共空间的意义
        蒙古族传统图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民族的特性。咋远古时代,部族的人们会在建筑物等地方刻上自己部落的图腾,希望自己的图腾可以保佑自己的部落。随着人们意识观念的改变,蒙古族已经不再神话自己的远古图腾苍狼和白鹿,而是将这些化为了各种动物、植物、几何、专用符号等图形,作为最早的民族传统图案保存了下来。
        在我国追求社会发展的同时,仍然要保证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与精神内核的特殊品质,并通过开发新的城市理念以及提升城市创新力,加大城市增长力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设计方式以及人民审美需求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以符合现代人们的需求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建设体系[1]。所以,将以蒙古族图案为例的民族传统图案作为公共艺术,应用于城市空间内,越来越被公众所接受并愿意参与。他们不再不仅仅将其局限于收藏品或者展览馆里展台上呈现的作品供人们欣赏,而开始将其更广泛地介入公共空间,使其成为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发挥着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二、蒙古族图案在现代公共空间中的应用体现
(一)以满足空间功能为基础,表达传统民族文化精髓
        在传统的现代公共空间营造文化中,主要以建筑样式、造园形式、结构特点、诗书画卷以及表达构成整体传统营造文化体系。并以古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情趣为建造的方向,追求理想空间在现实社会的表达“模仿自然而超于自然”。

而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当中,主要以周边交通规划与建筑设计为主,完整并连续的应用于传统营造文化的建造意识淡薄,常以搭配或补充的形式体现。所以在现代公共空间设计的蒙古族图案应用应主要以装饰性为主,可以根据动植物的形态,描绘出来形成的具备一定原物特征的图案,同时图案设计不能喧宾夺主,剥夺空间的使用功能,要纵观城市公共空间整体连续性,做好日常化的小坐空间、行走空间、听觉空间、视觉空间等使公共空间的功能提升,通过多元体验来渗入蒙古族图案的美学价值,提升公共空间的审美需求的同时,更好的表达传统民族文化。
(二)以表达空间主题为核心,提升空间环境设计品质
        某一特定的空间都有其特定的存在目的[2]。在公共空间中,利用其元素符号化的形式表达是最直接且容易理解的创作模式。蒙古族图案符号化作为群体共识性的体现,是时间累积与应用广泛的传承及发展。因而在蒙古族图案的选择设计上,应紧扣各个空间特定的主题内容,在造型、色彩、图案及质感等因素的选择上,设计主导表现的视觉形式由工业化风格走向民族意识化风格,可以根据草原上的动植物进行艺术创造,将传统文化元素更好的应用在视觉空间中[3]。并利用景观设计的手法,将视觉符号转化为公共空间的设施建设以及装饰纹样表达中,提升空间环境设计的品质,也让不同阶层的群众,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居民都能够体验并享受公共空间所带来的城市归属感。
(三)以创新视觉认知为重点,延续民族文化发展
        通过城市整体的发展,对空间需求提出价值取向,可通过提取多样化的造型以吸引大众的视觉关注和认知。即通过蒙古族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并直接应用于主题设计中,形成新的思维建设深入下一代,起到中华文化延续继承的发展要求。
比如,可利用蒙古族图案主题雕塑的形式展现空间整体寓意,可以是草原随处可见的日月星辰,也可以是山川溪流,色彩应以较易识别的红橙黄等为主,做到主次分明,整体形象明确[4]。还可以在现代空间观赏系统中建筑的界面、健身设施、步行路面、标志牌等物品上将蒙古族图案中的吉祥物、鱼纹和花纹等结合起来,并考虑季节的变化,搭配营造春、夏、秋、冬的色彩体系,形成的具备特殊美感的图案,在整体的空间尺度中形成软隔断,增强周边环境围合的同时,达到进一步延续民族文化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随着传统民族艺术应用于公共空间,艺术发展迎来了的崭新阶段,同时也让我们不得不重视民族艺术与社会公共空间的有效对接。蒙古族文化图案在公共空间的应用需要用它自身装饰性、适宜性、群体性、包容性等艺术价值,向公共大众表达其内在的内涵。如何运用蒙古族的图式语言,在现代公共空间展现其特有的艺术魅力,符合大众的普遍审美,仍需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人群中的延续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杨济瑄.蒙古族图案在现代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3):116-117.
[2]陈璐,包格日乐吐.蒙古族传统图案在当代皮雕艺术中的应用[J].科技风,2020,(10):217,228.
[3]王军.蒙古族传统家具图案的数字化研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20,42(1):12-15.
[4]刘蓉.蒙古族民间图案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运用及创新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174-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