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方
中共金湖县委县级机关工作委员会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清代诗人郑板桥描写听竹的诗词,表达了作者敬民爱民、忧民为民境界追求,他是新时期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是新时代背景下共产党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典范。
郑板桥是公认的清代廉吏,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曾任山东范县(今河南)、潍县知县,他为官清廉、政绩显著,对百姓关怀备至,被称颂为爱民如子的父母官,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从而也成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信念坚定 饱读诗书
郑板桥出生于一个家道中落的士大夫家庭,生活拮据,“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在其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余少时读书真州之毛家桥,日在竹中散步”。因其自幼常与竹打交道,从而使得其喜竹、赏竹、爱竹、画竹。郑板桥在《题画竹》中写到:“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该诗词中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深刻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表面看是在写竹,实则是写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和不向权贵低头的坚定信念。
千仞之树成于根,根深才能叶茂。唯有不择土壤环境,修炼“内功”,厚积薄发,方能堪当大任并在道德品质上有所建树。郑板桥的成就与他勤于读书有很大关系,他强调:“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以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他倡导“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的治学理念,强调在读书遇到困惑时,要勤于问,并且学会质疑,不仅要动手,而且要动脑。正是因为爱好读书、勤于读书、善于读书、乐于读书,所以塑造了郑板桥“为政以德”的境界追求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理想境界。
立功天地 以民为本
出身社会底层的郑板桥,有着一种天生的民本情结,在步入仕途后,他没有忘记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更没有忘记天下穷苦百姓,而是长期接触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时刻关注百姓冷暖。他曾写道:“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作者为什么说农夫是天下第一等人呢?因为农夫“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对此,唯心系百姓,清正廉洁,方能名垂青史,流芳千古。
在潍县任上七年,适逢该县连年灾荒,此间,山东大涝、大疫,潍县尤烈,饿殍遍野,“人相食”,郑板桥到潍县所见到得是:田园荒芜,灾民流离,卖儿卖妇,饿殍遍野。面对灾害考验,作为地方官,他冒着丢官的危险,私自开仓赈济灾民,到任后即“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籍邑中大户,令开厂煮粥轮饲之。有积粟(者)责其平粜,活者无算。”(见《清史·郑燮传》)当时有人提出是否要先禀报朝廷,他断然拒绝道:“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往来反复,百姓怎能活下去?如果上面责怪下来,我承担便是!”正是因为郑板桥在危难面前不退缩,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所以赢得了百姓的广泛称颂。
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唯内心强大,品行端正,方可正气凌然,刚正不阿。郑板桥晚年在一幅《竹石图》上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郑板桥画的竹子,与其他名家、大师有明显不同,他笔下的竹子,其竹竿细长、竹叶稀疏,傲然挺立于怪石旁、屹立于严寒酷暑下,仿佛让我们看到一个耿介的“硬骨头”形象,或许正如板桥72岁时的题诗:“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这便是君子的坚守,君子的气概,正所谓: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古代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谚语,意思是指即使是不贪赃枉法的清廉知府,一任三年下来,按照官府所应有的各项陋规收入也有十万两银子的进账。然郑板桥为官12年“无留牍,无怨民”,深受百姓爱戴,离任前作了一幅画,画上题诗写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其为官清廉,在他离开潍县时,全城百姓倾城出动夹道含泪相送,人们看到,绝官而去的郑板桥只带了三头毛驴,一头驮着仆人、一头驮着书籍、一头是他的坐骑,两袖清风、一官而去,“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这便是对他为官一丝不苟、清介如故的最好描绘。
知古鉴今 面向未来
郑板桥一生爱民惠民,他的为官故事广为传颂。今天,我们在回顾郑板桥的为政之道时,不仅要学习他亲民爱民的父母官形象,更要传承他修身为政、清正廉明的境界追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无私奉献的历史。作为党员干部,要提高站位、放宽格局,彻底摒弃封建社会官本位思想和当官做“老爷”的错误认知,当好百姓公仆,不做“公堂木偶”;以坚定信念、坚强党性、坚贞气节敢同各类邪恶与诱惑作斗争,公私分明、谨慎用权,坦荡做人、堂堂正正。
伟大梦想不是喊得来,等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当下,不乏基层党员干部,存在工作不主动不负责,作风拖沓、效率低下,漠视群众、推诿扯皮现象,有的热衷“自我设计”,醉心于“晋升路线图”,总想找关系、“接天线”最好“一年一个岗”,有的避实就虚,追求显绩,喜欢“锦上添花”等,这些行为严重违背了共产党的性质宗旨、违背了共产党人的职责使命。积极营造风清气正、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显得尤为必要,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把绝对忠诚作为基层工作的首要政治原则,作为共产党人队伍建设的政治本色,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以身作则 实干担当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期当有新作为。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共产党员,在强化责任意识的同时,还应激发实干担当的精神。干部是要干事的,正如军人打仗一样,要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善不善干事,能不能成事作为新时期正确识别和使用干部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要求凝练为6个字:忠诚、干净、担当。忠诚是前提,干净是底线,担当是关键。由此可见,唯有保持“李云龙式”干部那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勇于发挥泰山“挑山工”的实干担当精神,敢于啃“硬骨头”“碰难事”,善于发扬“亮剑”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实干苦干、敢抓敢管,才能建功新时代、争创新业绩,才能激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意识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实践证明,责任重于泰山,干部干部,应当干字当头。广大干部要提高觉悟,想干事;锤炼本领,能干事;夯实责任,干成事。新时代背景下,更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民亦多蒙其累,事便不得其平”的态度,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坚持在艰苦环境中练就“本领”,在为民服务中涵养“仁德”,真正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当好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自觉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站在一起。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作为新时期共产党员,要学习郑板桥先生的为官品德、为人品德。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难,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到心中最高的位置,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始终保持“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奉献精神。你是一池清水,是否滋润了一方土地?你是一树花开,是否拥有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