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中流自行 —主题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6期   作者:程杨
[导读] 古诗词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粹,以主题式进行设计,可以挖掘更多的文学、教学价值。

        程杨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粹,以主题式进行设计,可以挖掘更多的文学、教学价值。本文从系统建构、多维链接、探究体验、诗词创写几个板块进行详细的阐述,探索古诗词教学新思路,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诗词,传承中国文化。
        [关键词]:古诗词   主题教学   系统建构

        古诗词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能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盛行,恰恰说明了诗词的魅力历久弥新。基于此,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古诗的编排也与时俱进地进行了调整: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编排上也更趋于系统性。因此以往的流水式古诗教学方法,停留于熟背多默的学习层面,将不再适用于今天的学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的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永葆古诗词的活力,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诗词,传承中国文化。鉴于以上认识,我将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出塞》、《凉州词》两首边塞诗为例,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小学古诗词主题教学设计。
        一、联动学习,系统建构
        部编版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深度来渗透语文要素。主题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主题或训练点进行多首古诗、多个视角、多重层次的教学,所以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者必须围绕目标,遵循整体意识,设计好主题学习板块。在教学古诗词时,我系统地建构了四个模块:
        (一)入境--边塞诗句话盛唐
这一板块重在温故而知新。出示“边塞诗”,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哪些边塞诗句。从“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从卢纶到李白,意在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感知梳理边塞诗大部分描写的都是边关风光、军民生活以及建功立业、渴盼和平、思念家乡的情感。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提升学生预习梳理能力,同时顺其自然地引入新古诗的学习。
        (二)探寻--见微知著溯本源
新知学习,精读细品,通过引导学生对关键字词的品悟,感知不同边塞诗中呈现的风貌,加深对盛唐时期历史的了解,加深作者情感的体悟。
        (三)品悟—全局把握转视角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深入古诗词的字眼琢磨后,更需要跳出局域,全面认识不同边塞诗在表达同一个主旨时,它的表达特色是怎样的,通过自主、开放的探究,挖掘古诗词更深层次的内涵,学习不再停留在表面。
        (四)创写--家国情怀倾诗心
学以致用,联结单元人文主题,润泽学生家国情怀,用现代诗或古诗的形式,创作表达对今天国家边防人员的认知与情感。
        二、多维链接,打通关联
古诗词主题学习要达到教学价值最优化,需要基于古诗之间内在的联结、阐释,重在打通古诗与古诗间、古诗与历史间的关联。为了实现边塞诗主题教学的开放性和多维性,教师需要重视古诗中的历史、 思辨、拓展、运用等多方面的关联。
在“探寻--见微知著溯本源”板块,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唐朝时期边塞风貌,边关将士生活及情感,我做了以下设计:
        (一)说边塞印象
学生通过对“汉时关”、“凉州”、“阴山”等字词品悟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感知边塞的荒凉,条件的恶劣,将士生活的困苦。唐朝的其他边塞诗中也有体现,如“都护铁衣冷难着”,“五月天山雪”,“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解读“沙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也可以了解到行军打仗的辛苦。
        (二)谈唐朝历史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是一种互文的手法,表面上写的是诗人所看见的秦汉时的明月关口,实指边关战争历史悠久。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防的强大以及建功立业的壮志刺激,使得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边塞诗也在唐朝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涌现了四大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但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

而“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则是具有时代、地域特点的物品,可以让我们一窥唐朝境况。无论是边防,边塞诗,还是琵琶乐器的发展,都在唐朝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三)辩诗中情感
古诗中,诗人到底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是难点,可以让学生通过辩论进行思考。“万里长征人未还”空间辽阔,“古来征战几人回?”诗末反问,凸显着战争带来的灾难,诗人的悲愤、同情。“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不教”,“醉卧沙场君莫笑”的“醉卧”,又彰显着诗人们的豪情壮志。通过对不同情感的辩论思考,学生会发现,豪情壮志的背后透露着对战争的不满、厌倦,期望人民能够幸福安康的生活。
        (四)想诗中画面
对古诗内容的基本了解,情感的初步把握,是学生展开想象,对话古诗的基础。想象古诗画面,是对古诗内涵的深入理解,也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聊学习感悟
整个板块是学生再一次学习的过程。对边塞诗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梳理。这样的多维链接板块活动,将古诗与古诗间的生活气息、历史文化、情感内涵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彰显了主题教学的意义。
        三、探究体验,深度学习
古诗词教学要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进行探究体验。“探究”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学习方式和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成深度体验的学习。在古诗词主题教学探究设计中,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一)综合性
主题诗词教学的探究性问题应设计出综合性强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生活阅历,延展深邃的思想格局。在“品悟—全局把握转视角”板块,我设计了以下探究问题:“《出塞》与《凉州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异同?”通过讨论探究,学生会发现两首诗:格式结构相同。前两句都是描写诗人所见到的情景,后两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融情于景,情景结合。诗人感情基调不同。“明月”、“边关”渲染悲凉气氛,凸显对良将的渴盼,对幸福安定生活的期盼;“美酒”、“琵琶”奠定豪迈热闹基调,体现视死如归精神,报效祖国的壮志。在探究的基础上,可以对学生进行语用训练,内化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文学性
古诗词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对于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提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整体学习古诗时,需要探究其中的文学价值。在进行边塞主题诗探究学习时,可以围绕“古来征战几人回”展开。这是一个反问句式,换成陈述句是“古来征战少人回” 。诗中能不能换成“古来征战少人回”。通过探究,学生可以感知到反问的表达语气更加强烈悲壮,从而触摸到古诗词语言表达的文学性。
        (三)自主性
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去探索不同诗人的写作风格,探索唐代边塞诗整体特点,也可以去寻找类似的边塞诗进行方法迁移学习等等,教师不应该有局限,应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四、诗歌创写,家国情怀
        无论是现代文的学习,还是古诗词的学习,都需要学以致用,彰显单元主题特色或语文要素。边塞诗的主题学习,最突出的人文线索就是家国情怀的熏陶。从古至今,我们的国家都需要边关将士来守护,才能换得其他人民的安居乐业。学生在主题式的古诗词学习结束后,可以布置相关作业:你想通过诗歌对我们今天的边防将士们说些什么?或者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描写当代将士们的戍边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跨越时空的相通,是学生精神上的真正提升,对祖国的热爱发自肺腑,对将士们的情感有感而发,而不是无病呻吟式的文章。
古诗词教学以主题式进行设计,可以挖掘更多的文学、教学价值。例如,以“梅”为主题的古诗,可以是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作品整合在一起,纵观“梅”的文化内涵变迁。也可以是同一时代,与“梅”有关的古诗背后蕴含着的道理与风骨。中国的古诗词是丰厚的文化宝典,如何发挥它更多的教学价值,传承中国经典文学,作为一线教师,将会一直探索。

        参考文献:
[1] 江宝平.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J].教书育人,2019,(10):62.
[2] 王欣香,于金秀.探究中求源,链接中旁通[J].语文主题学习,2019,(9):68.
[3] 赵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117.
[4] 邵吉斌.“锦绣中华”微缩景观[J].语文教学通讯,2020,(1):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