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杏
广西南宁市南湖小学海茵校区
摘要:网络与信息技术在现代素质化小学教育中的使用频率大幅度增加,并且所使用的学科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成为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学学科作为小学教育中极为关键的科目,在培育学生理性思维和综合思考能力的环节中起到较为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将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渗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的综合应用实践能力,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双赢效应。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对于开展高效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具备的优越性和特点,形成更具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创建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全新数学课堂。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数学实践训练的新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育学生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基于此,文章旨在探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程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与水平。
一、剖析当前图形几何数学课堂信息技术运用的潜在问题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的广泛兴起,是基于现代科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但在实际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利用,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和不足。首先,教师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课程中并没有能够充分重视信息技术所拥有的积极作用,而是依然秉承传统的数学授课方式,借助板书绘制等途径开展图形几何教学,大大削弱了教学的精准度和严谨性;其次,是在信息技术的运用实践层面,相关小学数学教师尚未充分掌握信息技术高效使用方法,体现在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停留在word、PPT等较为浅显的层面,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融合的契合度和灵活度不高;最后,是部分教师在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图形与几何课程的时候,其教学的方式和内容都过于呆板,并没有能够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行课程的完善和创新,进而使得信息化的图形几何课程和学生学习兼容性不足,导致教学效率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二、探究当前图形几何数学课堂信息技术运用的有效途径
1、开展信息化小学数学课堂的多元展示
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其鲜明多元的表现形式,以及快捷方便的操作流程。因此,相关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更加深层程度对信息技术进行利用,通过相关的图形软件向学生更加直观明了地全面展现图形的详细信息,从而帮助学生更快、更透彻地理解“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和内容。
比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过程中,首先采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通过互联网收集生活中存在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向学生进行充分的展现。而后,我利用相关的图形软件绘制“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标注详细的数据,使得学生能够极为直观地观察图形,了解其基本性质,增进“图形与几何”的课堂高效教学。
分析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教育工作者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几何图形的基本展示,能够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化,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对图形开展深度地探究,从而基于较为全面的角度掌握“几何图形”的本质与内涵,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
2、落实信息化小学数学课堂的人机交互
教师在小学“图形与几何”的数学课堂中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并落实好信息化教学与学生之间的高效互动,避免以往信息化课堂中教学技术与学生学习之间的疏远感和分离性,提升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和沟通性,优化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水平。
比如,笔者在授课人教版小学数学《三角形》的时候,通过“人机交互”的模式开展教学实践,在软件中显示不同长短的线段,要求学生上台进行操作,将相应长度的线段拼合成三角形,从而在人机互动实践中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边长的性质。同时,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软件操作将不同的三角形进行摆放,进而逐步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相关知识。
分析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充分践行“人机交互”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理念,是现代信息化数学课堂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师应注重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整体性,通过人机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图形与几何”的课程教学当中,在增强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其课堂的参与度和协调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就现代教育而言,信息化小学数学课堂是素质化教学的必然趋势,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充分融合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能够给予学生更具自主性的学习空间,以及更加活跃的数学课堂。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在“图形与几何”课堂的完美融合,能够使得知识内容的展现更加直观鲜明,表现形式更加多样,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构建高层次思维模式,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创新与应用能力,进而塑造与新时代教学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化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丁后松.觅点 寻线 探形——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安徽教育科研,2020(13):86-87+71.
[2]蔡笑梅,董双威.信息技术助力几何直观素养培养的策略——评析“小学数学图形的认识”教学[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1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