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仕龙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高楼镇走马学校
摘要:文言中“而”字是最具代表性的连词之一,根据“而”字连接的前后两部分及段落篇章的具体语境,“而”字可以表示七大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顺承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作者以连词“而”为例,尝试性地辨析了连词“而”表示的“七大关系”,旨在有助于大家辨析类似于“而”的相关连词,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从而提升大家阅读文言文的准确度,最终使文言阅读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字:文言文 连词 而 语义
连词是虚词中的一类,语义较为灵活,同时也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杨伯峻在《文言语法》中提到“连词的作用在于连络词与词、语与语及句与句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连词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连词需要根据实际的语境,即前后语法成分的关系以及意义来进行判定。[1]
文言中“而”字是最具代表性的连词之一,根据“而”字连接的前后两部分及段落篇章的具体语境,“而”字可以表示七大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顺承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本文为了行文方便,把连词“而”连接的前后两部分句法成分或内容,统一称之为A1和A2,即为A1而A2结构。
一、并列关系
当“而”字表并列关系时,有四大特征:①句子没有语义侧重②A1和A2交换位置,句意不变③A1和A2词性及短语类型极为相似,即语法结构极为相似④“而”字一般译为“又、和”。例句如下: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满井游记》)
4.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二、递进关系
当“而”字表递进关系时,有四大特征:①句子的语义侧重于A2②A2在A1的基础上,语义更进一层③A1和A2交换位置,不符合逻辑④“而”字一般译为“而且、并且”。例句如下:
1.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4.而此地适与余近。(《满井游记》)
三、转折关系
当“而”字表转折关系时,有三大特征:①句子的语义侧重于A2②说话者否定A1,肯定A2,A2在A1的基础上,语义并未更进一层,这有别于“递进关系”③“而”字一般译为“但是、却”。例句如下: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狼》)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4.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四、修饰关系
当“而”字表修饰关系时,有三大特征:①句子的语义侧重于A2②A2是句子或短语的绝对“中心”,A1可以回答“……怎么样”实现A2,构成的是一个偏正结构。③“而”字一般译为“地、着”。
例句如下: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2.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3.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4.佣者笑而应曰(《陈涉起义》)
值得注意的是“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的语义都侧重于A2。在辨析修饰关系时,我们也可以运用提问法进行辨别。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A2中的“止”,是“制止”的意思,是怎么“制止”他的呢?答案是“笑着”制止他。
五、顺承关系
当“而”字表示顺承关系时,有三大特征:①句子没有语义侧重②A1发生后,A2较自然地紧接着发生,A1和A2有先后之别③“而”字一般译为“就、接着”。例句如下:
1.以其境过清,不宜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2.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3.扁鹊见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亭记》)
六、因果关系
当“而”字表示因果关系时,有三大特征:①句子没有语义侧重②A1是“因”,A2是“果”,A1和A2有先后之别③“而”字一般译为“因为……所以、因而”。例句如下:
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2.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3.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
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七、目的关系
当“而”字表示目的关系时,有三大特征:①句子没有语义侧重②A1的目的是A2,有A1才有A2,A1和A2有先后之别③“而”字一般译为“来”。例句如下:
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核舟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4.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送东阳马生序》)
值得注意的是“顺承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没有语义侧重,但A1和
A2有先后之别,往往是A1触发A2的发生。
综上所述,作者以连词“而”为例,根据“而”字所处具体语境,尝试性地辨析了连词“而”表示的“七大关系”,旨在有助于大家辨析类似于“而”的相关连词,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从而提升大家阅读文言文的准确度,最终使文言阅读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中考考查范围、重点以及学界争议等原因,笔者不再论述其它相关的语义关系,翘首以待来者。
参考文献:
[1]王郁.连词“而”的用法分析[J].语言文字学术研究.2018(12)
[2]李书莹.初中文言文“而”字的用法[J].语文学刊.2016(2)
[3]方有国.古汉语主谓间“而”字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