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黄土镇乐兴初级中学:(邮编622652)
摘要:课标是引领教学方向的指南针,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课标是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关键。一趟好的历史课必须是符合课标要求,结合考点范围,充分发动学生,课堂效率高效。
关键词:课标 有效落实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历史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初中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法规。教师只有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了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估建议等。
一、精细解读目标,落实课堂教学
一趟好的历史课堂自然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衡量历史课的成败有两种标准有两种,一是考试的标准,用成绩作判断的依据。二是人文的标准,通过历史学习,学生是不是丰富了自己的情感,是不是变得更加敏锐,更加关注人和社会发展。对于学生、学校、家长和社会来说,人们往往注重以成绩作判断的依据,有的学校甚至在学生升学,教师评优晋级等中单纯以学生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我认为无论哪种标准,唯一的标准就是在课标引领下,落实课堂教学。要落实课堂教学,必须对课标进行认真研究,找到切合学生实际和考点的学习标准。同样,课标也是评价标准,更是教学的指针和中考的导向。教师在备课前,必须详细了解三维目标及态度情感价值观,预设一些符合课本内容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1】。根据课标的执行标准和具体操作要求,把感知历史、学习历史、理解评价历史有机结合,由浅入深,把教学看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感知历史的过程,是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阶段。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实现过程是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必经阶段。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学生对历史理性认识的升华,也是实现“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我们在理解课标的过程中,注意把握课标中的几个行为动词的含义。课标和三维目标最终可以解读为三个层次:在具体历史内容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简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在具体历史内容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在具体历史内容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识记、理解和运用这三个层次是课标的简化要求,教学中落实这三个要求就是在落实课标。如在八上历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教学中,课标的目标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我根据目标内容和要求,写好教案,备好学生和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有重点分层次进行学习,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根据课标要求,分析处理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粮食”。当我们对课标有了以上的理解和把握后,接下来就是在课标指导下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进行教材的分析和处理,实现课标与教材、学情的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文是教材的主干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要内容。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知晓课文在整个单元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对课文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细致而具体的分析。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学情分析,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在课标引领下,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设计理念包括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设想的分析。同时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并细化成达成目标和能力目标。
三、根据课标内容,进行课堂有效教学
法国思想家、哲学家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有了历史课标的指导,老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整合教材资源,进行有效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兴趣是最切实高效的举措。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如频繁的考试、繁重的作业、马拉松式的复习等,都是一种低效率的学习,其结果将会扼杀学生的情感与态度【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是提升有效学习关键。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实践、探索、观察,总结等一系列活动过程,来揭示人类历史的神秘面纱,让千姿百态的历史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历史审美能力。如对我国历史上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自称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这是李贽对秦始皇的评价,可见秦始皇的地位之高,功劳之大,影响之深。秦朝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以及民族的发展,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说他是千古一帝。取得这个称号毋庸置疑。也有人对他褒贬不一,批判他的暴政,但是我认为秦始皇的功大于过。
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历史有效教学需要教师遵循个体发展和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也很重要。教师还要转变角色,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作好学情分析【3】。从新课程内容标准找导入语的突破口,让学生在一走进课堂就被历史课堂有趣的导入和精彩的知识讲解结构所吸引。从而专注课堂,执迷于课堂,在课堂中办好自己本来的角色,让课堂成为知识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封志军.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学周刊,2017(26):147.[2]赵彦喜.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培养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6(80):16-21.
[3]汤晓珊.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的探究[J].中华少年,2017(28):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