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后营学校
【摘要】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中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情趣,是初中美术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初中美术教育现状及其理论研究,旨在探讨初中美术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期为相关业内同仁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初中美术;学生教育;审美能力
《初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美术教学中要彰显美术学习的特点,要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美术学习能力,要注意审美教育,促使学生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实现素质培养的全面升级。美术的美无处不在,要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感受图画美、艺术美、自然美和生活美,通过对美术进一步认知,建立美学观点,并用智慧的双手创造美。在具体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意转变教学意识,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习方式,整合艺术资源,鼓励学生实际观察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升师生互动水平,培养学生审美特质。
一、创设情境,增强美术课堂的吸引力
多媒体教学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美术课当然也不例外。在欣赏课教学中,它则更是一个很好的助手。如《中国山水画欣赏》,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中国花鸟画》时,播放"百鸟朝凤",让学生在音乐韵味中赏画,感受作者的情感,由此转入对美术知识的学习。美术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两者都是不可触摸的。但都能带给人们强烈的感受。音乐极富有感染力,左右人的情绪。声音对人的情绪有强烈的激发作用,能迅速的引起人们的情感反映,支配人的感情。以音乐激发联想,用美术形式表达联想的结果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中适当的运用音乐手段,让学生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创设情境,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情境,可以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挂念,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美术活动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和创造。
二、感受自然,强化美术审美意识?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无处不在体现美好的艺术形式。美术是一门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时刻以学生们的生活为主要蓝本,联系日常生活,引导学生们对生活中的美进行感悟。学会感受美好的事物,是培养审美情趣和能力重要前提。美术教师们需要时刻为初中生提供能够培养学生对于美好的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氛围。校园就是一个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拥有不同的美丽景色的、拥有强大资源的天然大课堂,教师们需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观察与感受各种生物的独特色彩。
例如,教师们可以在课间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写生――引导学生们对校园中不同的自然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季节中的特点,校园建筑物等等进行观察,有效地锻炼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们的审美情趣,然后要求学生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物进行绘画,锻炼学生们的绘画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为学生们提供充分感受大自然的机会,可以使得学生们在欣赏作品、欣赏自然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培养学生们拥有观察美和发现美的眼睛,发现自然生活与美术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三、写生练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当中随处都体现出优美的艺术形式。而美术就是一门直接表现艺术形式的课程之一。
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当中更要时刻以生活为绘画的主体对象。绘画内容那个紧贴生活实际并引导学生对生活当中的艺术美进行感悟和理解。学生感受生活当中美好事物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的前提。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写生的过程当中要提供学生一个便于观察事物的氛围。大自然是学生进行写生绘画练习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在学生写生练习的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和感受大自然当中各种生物的独特色彩,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养成。比如,在初中七年级美术课堂关于《大自然色彩写生》的教学过程当中。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在教学课堂上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快速地阅读和学习。学生在预习过程当中把自己对知识内容的见解记录在草稿纸上并及时地反馈给任课教师。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的随堂信息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在听取教师讲解的过程当中与自己预习时理解的知识内容进行比对,提高自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写生练习,让学生选取大自然当中,景物进行写生练习。教师则在学生练习写生的过程当中指导学生将课堂教授的绘画技巧应用到写生练习当中提升自己的作品的质量。学生在选取大自然素材进行写生练习的过程当中,促进自己审美意识的养成。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学生在整理课堂知识内容的过程当中改变自己过去的审美目光,做到审美意识的养成。
四、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与时俱进
新课程改革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开放性的教学环境,美术教学应该坚持与时俱进。要想进行开放性的教学,教师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改变以往主导者的角色,逐渐向辅导者角色转变,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比如,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主创作指导之后,再对学生的创作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课程具有抽象性特征,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同时,将美术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写生”,让学生感受美术和大自然的联系。参加这种课外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要想提高美术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由于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都不一样,教师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想提高自己的美术成绩,就要在上课前先对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不懂的问题,向教师请教。
五、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创作潜力未能教好的开发。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在提倡全面提高的同时,要避免千人一面。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量体裁衣,多渠道并重为学生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研究并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挖掘和培养学生创作潜能。通过美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多方面、多途径寻找适合各个学生个性特点的教育途径。
鼓励对于学生发挥艺术才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不能只注意课堂教学,还要多观察学生,注意学生的兴趣爱好。管理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手段,正确的方法可以成就一个人,错误的管理就会毁了一个人。所以老师要在合适的时间给予学生正确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喜哲.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4(5).?
[2]韩复生.浅谈美术教学的审美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5).?
[3]郭凯.初中美术审美教学有效开展路径探析[J].文理导航(中旬),2011(1)